离岛免税购物新政策实施一个月以来,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购物金额达22.19亿元
市场份额不断被电商挤压的百货行业似乎看到了新的曙光,“免税”二字开始被频繁提及。
据时尚商业快讯,继百联股份、凯撒旅业、大商股份等十余家上市公司先后披露自身或关联方正在申请免税品经营资质后,海汽集团也于7月30日正式上报离岛免税品经营资质的申请,过去一周股价累计上涨36%。于6月获得免税牌照的王府井股价在1个月内飙涨逾146%,目前市值为504亿元。
暂未获得免税牌照的京东国际也开始布局相关领域,计划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开展跨境零售进口业务,或将开设京东国际线下免税店或体验店。格力地产则于6月宣布将收购珠海市免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全部股权,有意跨界寻求新的突破。
目前海南省只有四家免税城,其中两家位于海口,三亚和博鳌各有一家
有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全球旅游业停滞,在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的红利下,免税业务对于百货零售商而言是一块待分割的大蛋糕,既能够为企业增加新的增值业务渠道,离岛游客消费限额提升也能一定程度上刺激商品销售。根据新政策,不仅免税购物额度从原来每年每人3万元提高至10万元,离岛免税商品品种也由38种增至45种。
更让各大百货商们感到激动的是,目前海南省只有四家免税城,其中两家位于海口,三亚和博鳌各有一家,这意味着离岛免税市场依旧拥有着大片空白。据央视网消息,离岛免税购物新政策实施一个月以来,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购物旅客超28万人次,免税销售金额达22.19亿元,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34倍。仅在7月1日当天,就超过2万笔消费,销售额接近6000万元。
不过为了限制代购行为,以避免影响免税业的整体运转,海关总署同步对《监管办法》进行了重新修订,要求代购3年内不得在海南免税店购物,7月10日起实施。
相较之下,国内传统百货商们的本业一片黯淡。今年上半年,南宁百货营收同比大跌68%至1.54亿元,净亏损3909万元;中百集团营收减少10.45%至39.54亿元,净利润亏损1.7亿元;王府井营收大跌79%至15.2亿元,净亏损2.02亿元;百联股份营收大跌31%至98.36亿元,净利润减少92%至2652.14万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百货业从2012年开始走下坡路,次年便迎来关店潮,随后消费者逐渐向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转移,商场的业绩表现每况愈下,购物业态规模不断被压缩,餐饮和生活方式类的业态成为主流。2019年上半年,百联股份、重庆百货和王府井百货被挤出零售业上市公司营收榜单前十,前三名则是京东、阿里巴巴和苏宁。对于被疫情逼至悬崖边缘的传统百货商们,免税牌照无异于救命稻草。
有分析认为,尽管长期来看免税这门生意在中国的确有着很大的需求,但中国在免税方面的布局一向谨慎,申请不代表着审批通过,最终通过所需的时间也较长。以王府井为例,从申请到获得牌照共花费了1年时间。
我国对免税业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组织进货、统一制定零售价格、统一制定管理规定”的政策,各类免税业态均以授权牌照、指定专营公司的模式运营,至今只发放了6张牌照。除王府井外,取得免税业务经营权的还有中免(含日上、海免)、深免、珠免、中出服和港中旅(中侨)。
百货免税商场免征的是关税、消费税、进口环节增值税。虽然作为政策保护回报,国家规定凡经营离境免税业务企业需按免税商品销售收入的1%向国家上缴特许经营费,凡经营离岛免税业务企业需按免税商品销售收入的4%向国家上缴特许经营费,但该行业的收益依旧可观。以中免为例,该集团的收入在过去11年中猛涨20倍,2019年收入为469.67亿元,毛利率为49.55%,远高于传统百货20%左右的水平。
据资料显示,中国免税行业始于1980年。按照场景来看主要分为机场/口岸免税、离岛免税和市内免税三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机场/口岸免税,在国内奢侈品免税渠道的销售份额占比为50%,已被中免、日上免税、珠免和深免牢牢把握。
其次是离岛免税,主要针对离岛游客或居民,在国内奢侈品免税渠道的销售份额占比为35%,除海免、中免外,王府井和海南旅投正在观望,或将入场。市内免税业态规模较小,针对的是出镜归国人员和境外旅客,占比为15%,目前涉足的有中出服、中侨免税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