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香港广场修电脑,苹果店重新开业后人是不少的,尤其是维修区。因为闭关期间,即使买机器还可以通过线上购物,Apple Store虽然据说维修服务没停,但势必也会有很多人推迟到了最近才前往。
离开香港广场前,经过3层连廊,正在进行的陈列展示,还是去年9月开始的商场与《ELLE DECORATION家居廊》合作呈现的“空中家居廊”,试图通过产品展示,宣传品牌理念的同时,营造打卡空间氛围。可能是最近商业动向相对较少,因此仅这个场景也完整收录了一套九宫格。
作为一篇推文,给大家分享去年9月开启的一个展示案例太水,所以下文借此契机分享一下对于连廊空间,上海的商场有哪些打造案例,因为这个话题我曾经和朋友深入聊过——有连廊空间的商业项目不少,但一般都做阶段性的运营,所以容易错过好的案例,下文为大家稍作梳理。
个人认为在连廊的内容呈现上主要有两个大方向:视觉和体验。
对外,连廊作为商业建筑体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在于位于空旷空间,虽不是建筑主体,但容易引起路人注意。因此在设计层面,可以作为整个商场的点缀存在。
大多数连廊因为都是玻璃幕墙构成,玻璃贴成为了最直白的宣传画面。下图港汇恒隆广场,由Armani打造的连廊对外画面,成为品牌在商场整体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实则与很多品牌包店案例类似。
去年开业的晶耀前滩,四个区域由三条连廊连接,在开业期间,同样是玻璃贴,以全粉覆盖,我在《晶耀前滩试营业探班图报》一文中也有所阐述,如此设计的功效,更多是让相对偏现代冷感的建筑体能够具备活力和柔和感,因为该区域有众多家庭型消费者。
玻璃贴就如同外包装,把连廊像礼盒一般包裹起来,这是建筑主体所不能享受到的,当然包装礼盒的话,需要包装纸,少不了用丝带打个蝴蝶结,去年底的兴业太古汇实现了(当然你说这类手法Cartier每年圣诞节都会做我也不反驳,只是连廊是真的包了一圈,稍有差异)。
以上案例是从视觉层面对外的展示方式,包括平面的、立体的,功能性的、意识性的。
在对内呈现方面,主要是期望给场内、在连廊内走过的消费者能有视觉冲击,难度在于内外部的视觉范围差异,让上文的这些案例转场到连廊内部,反而就让效用缺失。
比如港汇的Amarni这种有具象画面的内容,从内部看是反的;兴业太古汇的蝴蝶结灯带,从内部看也就是一片灯珠。因此功效不同,设计方案也是需要因地制宜。
同样是港汇,去年1月做的一套花卉贴画,是相对能够取得内外视觉观感平衡的。
而这类手法运用得比较多的是静安嘉里中心,与晶耀前滩类似的纯色玻璃贴,与港汇恒隆广场类似的花卉,各种都有。
聊完视觉聊体验,也就是连廊区域除了单纯视觉表达外,还通过具体物件与消费者形成更多互动,个人认为可以分为功能型及沉浸型两种。
所谓功能型,就是更注重连廊空间的商业职能,趋同于中庭、多经点位这类公共空间(当然这取决于连廊的空间大小,足够大的话甚至办市集都可以)。
港汇恒隆广场的Manner这两天新鲜出炉,除此之外,其他楼层也有不同的品牌,好看是好看的,不过绝大多数项目的连廊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仅做参考。我也相信但凡是有面积条件的连廊空间,商场大多会为了创收而做品牌引进。
更为常规的功能型方案,是办展,丰富消费者经过连廊空间的多元化体验,文头香港广场的案例是典型,类似的新天地时尚、静安嘉里中心也常会贡献小型的静态展案例。
后者去年夏天结合上海书展举办的带有环保理念的小型展览,我之前甚至还作为案例进行过分享,相关阅读:《注重环保的商场一般不会差》。
所谓沉浸型,相对而言少点商业意味,主要进行原创的空间布置,让消费者感受到连廊所要表达的定位和主题。
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案例,毫无疑问是BFC的“奇幻森林”,虽然位于地下,但无论如何需要作为经典案例回炉,你甚至能在丛林中听见鸟叫声。
现在该区域已经拆除,最近一次前往,看到的是这样一个错觉视效空间,类似上文说的对内的视觉呈现。
另分享一个案例,依旧来自晶耀前滩,由于商场南区为针对儿童定位的Kids Mall,因此在2层的连廊区域,除了开业时做了粉色玻璃贴外,通过能够吸引小盆友的平面或者场景氛围打造,以期带动两栋楼的客流互动。
静安大悦城告白气球展在连廊部分的装置,得益于原创IP展定义以及气球的网红道具属性,成为了难得的可以兼具功能和沉浸感的案例。值得一提的是,该连廊区域还设置有商场的会员中心,也是功能型体现。
以上这些,是我进行简单归纳出来的对于连廊空间的打造方式,为了便于梳理,主要集中在上海相对主流的几个项目,其他更多案例也可以在留言中相互交流。
最后,对方案评判是主观的,我相信不同的项目或者说决策者都会有不同的偏好,如果实在一时找不到令人心动的方案,那做成休息区也不错。
港汇恒隆广场做过一次将休息区设计与玻璃贴整合成一起的方案。
BFC的花式休息凳令人怀念可以随意出入商场进行市调、小憩的时光。
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平台仅作分享,版权归原作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