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新馆规划出炉
南京将新增一文化地标
据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新馆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批前公示,征询公众意见。新馆位于南部新城中部,建八层档案库。
项目位于秦淮区南部新城中部,南临机场路,西临响水河路,东临规划特色街巷。规划用地性质为文化设施用地,用地面积约 4.0 公顷,容积率 ≤2.5, 建筑高度 ≤50 米,绿地率 ≤30%,建筑密度 ≤40%。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新馆址位于大校场东南飞机场跑道旁,落成后,将成为一座极富历史特色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分公共开放展示区、工作区和档案库房区等,成为南部新城的一大亮点。
据了解,二史馆现馆址的前身是“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和大校场机场一样,也同样出自杰出建筑师杨廷宝。二史馆馆藏丰富,内容涉及近百年内各个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和人物,馆藏共1354个保管单位,230余万卷约4500万件档案,排架总长度超过5万米。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新馆效果图如下:
主体建筑为八层档案库,同时配建二层建筑,主要是公共对外服务功能和办公、武警功能,地下室为一层停车库 ( 共 230 个停车位,含充电桩 23 个 ) 以及设备用房和人防设施。
总建筑面积约 88750.5 平方米,容积率 1.85,建筑密度 37.9%,建筑高度 40.8 米,绿地率 38.9%,建成后将成为区域的标志性文化建筑。
新门东计划启动
南京老门东将东延
7月8日,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了门东东延地块整治更新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方案。
在新的方案中,老门东以东将在保护历史肌理和街巷的前提下,引入住宿、餐饮、零售等业态,使相关产业向东引导,改善片区功能,提升片区品质和活力。
该项目位于《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010-2020)》确定的城南历史城区东南角,老门东片区东侧,用地范围北起剪子巷,南至边营,东起转龙巷,西至双塘园,占地约2.06万平方米。
按已批《南京市主城区(城中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双塘园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规划用地性质主要为娱乐康体、电信设施、二类住宅用地,建筑高度7-24米不等。
在对周边及地块内部现场调研、测绘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考虑历史街巷、历史肌理及建筑尺度关系,通过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历史风貌传承,并对内外交通、街巷体系、开放场所、地下空间等方面进行梳理,形成方案(不涉及双塘园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内容调整)。
此次涉及的门东东延地块,大部位于老城南双塘园历史风貌区范围内,北部位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秦淮民居群三条营古建筑建设控制地带内。
在此范围内有2处规划推荐历史建筑及三条营、中营等传统街巷,周边现存三条营历史文化街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城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秦淮民居群三条营古建筑等。
按照方案,项目将双塘园历史风貌区、三条营历史文化街区向东与已建成的老城东南部居住区紧密相连。
拟以住宿、餐饮、零售为主体,配合酒吧、集合店、快闪店等新兴业态模式,对老门东片区进行提升和补充。
在建筑风格上,总体以城南传统风貌建筑为主体,局部采用钢构加玻璃等,创造出既有传统风貌,同时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建筑组群。
效果图如下:
东延地块新建筑拟建 :
● 总面积约3.4万平方米
● 其中地上新建筑一至两层,檐口高度小于7米,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
● 地下两层,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
● 同时拟配建地下停车位不高于500个
内外交通设计 :
维持18米道路红线。转龙巷北段(即剪子巷路口至转龙巷15号保留住宅路段),西侧人行道宽度设置为8米,保障靠近学校路段2.4米宽人行道。东侧人行道宽度设置为2米,保障基本人行需求。中间车道双向8米,为机非混行。
转龙巷南段(即转龙巷15号保留住宅至边营路口路段),西侧人行道宽度设置为6米,保障进出景区人行舒适性。东侧人行道设置为2.5米,保障基本人行需求。中间车道渠化出左转进地库的等候区。
机动车流线设计 :局部逆时针循环,快进慢出。其中双塘园部分路段禁止机动车进入,保障街区慢行体验。考虑该地块北侧为秦淮外校围墙及一排高大乔木,现状建筑体量对周边片区影响较小,通过对其风貌改造,有利于节约资金。
复兴!颐和路13-1片区及外围W-1片区
城市设计草案公示
为配合颐和路复兴计划,在上月公布颐和路11-1片区城市设计草案征询意见稿后,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又公布了颐和路13-1片区及外围W-1片区城市设计草案,并征询公众意见。
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13-1及外围W-1片区城市设计(公众意见征询)
颐和路历史文化街13-1片区包括原南京市排水管理处院落,建筑布局基本上延续历史格局,位于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之内;外围W-1片区包括原8路公交场站留下的场地以及书人文化教育产业园的建筑组团,位于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范围之外。
据悉,这里封闭的厂房单位和大片空地将引入新的功能和公共空间,从杂乱局促变身活力街区
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
13-1片区西临江苏路,东临西桥路,南至丁香花园,原为南京排水管理处,位于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而外围W-1片区与其相邻,西临西桥路,北到大方巷,东接五条巷小区西院,包括大方巷南侧、江苏路东侧的开敞空间,原为南京化学厂,位于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范围之外。
如何规划
从市民角度出发,13-1及外围W-1片区从功能封闭的厂房转化为:
● 艺术创意
● 文创办公等功能
● 并将厂房内院、空地开放为城市广场和公共空间
▲项目入口广场
为周围居民和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游客等提供良好的休闲集散场地,引导慢行交通出行,营造高质量城市环境。
历史建筑
● 依据最小干预原则,修复还原风貌
风貌特色建筑
● 在保留整体形象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以提高其适用性
加建建筑
● 部分改造部分拆除,拆除则可留出更多公共空间
结合片区内不同建筑的空间特点,置入以文化创意为主、双创产业和商业配套为辅的多样功能业态。
项目效果图:
▲城市设计效果图
▲主体建筑入口效果图
以文创社区(文创办公、策展发布、精品商业)、休闲餐岛、文创办公(文化创意、艺术金融)为主。保留主体建筑,拆除沿街辅房,使厂房内院与街道空间联通,作为城市公共空间。
▲慢行系统规划图
在道路功能设计上,面向城市次干道西桥路开设地下车库出入口,优化交通体系,提供大巴停留场地。同时增设斑马线等慢行跨街通道,使人行道、城市广场、城市开放空间之间可达性与连贯性提高,优化非机动车道路线组织,形成便捷可达的慢行系统网络。
项目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东至江东北路、南至清凉门大街、西至规划教育用地、北至现状住宅小区。该地块用地性质为商办混合用地。拟建方案总建筑面积约20.08万平方米。详见附图。
为配合国际教育培训基地的选址建设,并统筹优化周边社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编制单位组织开展《南京市溧水区控制性详细规划》NJLSb070-02、06规划管理单元图则修改。本次修改重新深入研究地块范围、用地性质、功能布局、配套设施等状况,形成了本次成果。详见附图。
南京仙林智谷F、G-1地块项目位于栖霞区仙林街道,西邻元化路,北临园区内部道路,东临规划河道,南临规划科研用地。项目由南京德信云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开发建设,规划用地性质为商办混合用地。详见附图。
南京市栖霞区土地利用规划调整获批
建设用地规模增加188公顷
7月8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官网发布了《省政府关于同意南京市栖霞区及所辖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的批复》。规划修改后,栖霞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允许建设区规模增加188.1792公顷,限制建设区规模减少136.6666公顷,有条件建设区规模减少51.5126公顷。
批复中提到,原则同意栖霞区及所辖龙潭街道、栖霞街道、马群街道、西岗街道、八卦洲街道、仙林街道、燕子矶街道、尧化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修改方案。在栖霞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规模增加188.1792公顷(省内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增加建设用地规模指标83.3333公顷,市内调剂增加建设用地规模指标104.8459公顷)的前提下:
-
将145.3417公顷限制建设区调入允许建设区,155.1339公顷有条件建设区调入允许建设区;
-
将145.3417公顷限制建设区调入允许建设区,155.1339公顷有条件建设区调入允许建设区;
-
将34.2696公顷允许建设区调入限制建设区,8.3461公顷有条件建设区调入限制建设区;
玄武区正式上报2019-2020年
低效用地再开发增补项目
玄武区2019-2020年低效用地再开发增补项目已于近日正式上报。据悉,经过增补后,当年度玄武区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达18个。值得一提的是,其中7个项目均为原土地使用权人自主开发。从政府主导到政企“合奏”,玄武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引来市场“活水”为低效用地转型、产业结构升级注入活力。
玄武区花园路的长途汽车东站
始建于1989年的长途汽车东站,目前经营有上百条线路,覆盖江苏、浙江等多个省市。位于长途东站南侧、花园路西侧,两块以一条窄路相连的地块,正是此次列入增补计划的项目之一。
据介绍,该项目南北两个地块分属两家公司,总占地面积为5088平方米。窄路以北,是一处社会停车场;窄路以南,是公交场站,地块经济效益无法得到体现。据规划,地铁6号线“长途东站”站点出入口也将设置于场站内。
“结合地铁站建设,两家产权单位将以联合开发的形式,将该项目打造为换乘枢纽+商业综合体。”据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规划为9层,其中地下3层,地上6层。地下2层为社会停车场;地下1层和地上1层与地铁出入口相连,打造为换乘大厅,;地上2层为公交配套;地上3至6层将引入精品酒店。伴随项目建设,玄武还将系统推进周边环境提档升级。
两块原本“平面”开发的地块摇身一变,成为“上天入地”复合开发的项目,利用率得到飞跃式提升。作为中心城区的玄武,辖区可建设用地面积少、土地资源稀缺,产业结构提质与土地“蛋糕”的“吃法”息息相关。如今,以低效用地再开发为主的“花式”吃“蛋糕”模式,已在玄武多点开花。
位于徐庄高新区的瑞华投创园项目,是玄武区2020年首宗启动的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此前,由于土地规划性质门槛,投创园内近半数以上载体闲置超两年时间。据项目负责人介绍,通过低效用地再开发盘活土地,于企业而言,可以增加租金收入,招揽上下游企业完善产业链;于徐庄高新区而言,投创园也是园区内为数不多的现有载体,可吸引优质资源集聚,带动区域发展。
红山新城的建科科技示范楼项目
无独有偶,位于红山新城的建科科技示范楼项目,此前因历史遗留问题,地块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指标信息不完善。通过低效用地再开发途径明确土地信息后,该地块将由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在拆除老旧配套用房的基础上,投资建设科研办公楼,设置数据分析中心、科技研发中心等,打造为“绿色智慧建筑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基地”。
“经过不断宣传、优化服务,越来越多的企业有了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的意愿。”据玄武区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传统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大多由政府主导,通过征收、环境整治等方式盘整土地,前段投入大,回报时间长。因而,近年来,玄武积极鼓励地块产权人通过更新改造、业态调整等多种方式,参与低效用地再开发,达成企业经济效益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
低效产业用地盘活和再开发工作点多面广,推进的顺利与否,与使用权人的认识和行动密切相关。去年起,玄武区组织各街道、园区对辖区低效用地进行系统摸排与科普宣传,整合有意向开发的企业信息,并安排专人专员针对意向企业提供政策解读、材料准备、规划审批等辅导与代办服务。
今年5月,在当年增补项目已向市局提交的情况上,玄武收到了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开发申请。在一周不到的时间内,玄武协助企业将所有申请材料准备就绪,及时更新了增补信息。在玄武,政府收购储备、环境综合整治、企业自主改造等方式结合的“花式”盘活低效用地模式正在全面推进,以存量空间的集约利用,为“小空间”的“大发展”打牢基石。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