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本多摩新城为例,其是日本东京都卫星城之一。启动期新城发展刚刚起步,人口数量小幅增加,由约2万增长至6万;发展期的十余年中,人口数量翻倍增长,增长至12万;在近30年的成熟期,其人口增幅保持平稳并略有增长,在13.2万至14.8万之间。

随着人口的导入,多摩新城的商业也呈阶段性发展。启动期以配套型商业为主,满足日常消费需求,以超市为核心业态;发展期社区级、片区级和城市级商业快速发展,以适应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服装、家居、医疗等业态开始导入;成熟期在完善片区和城市级商业功能同时,通过特色商业提升区域形象,出现图书馆、影院、大型百货等。

对于产业新城的商业来说,随着新城的壮大和人口的聚合,其需要不断升级来满足人群需求。产业新城发展初期外部资源较为欠缺,商业也以基础配套为主,主要满足内部产业人口的日常生活需求。
案例:上海张江高科科技园
以上海张江高科科技园为例,其位于浦东新区东南部,成立于1992年7月,是以政府为主导,以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为主要产业的开发区域,被誉为“中国硅谷”。
张江高科科技园内的产业人口目前约有27万,且以高薪高知高素质人才为主。在二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张江高科科技园由单一工作园区向综合工作社区过渡,人口密度逐渐上升,区域内配套商业也不断完善与升级,由便利级商业逐步发展成为多层级的立体商业配套模式。
现阶段,园内商业配套呈现多层级分布,依托便利的交通网络,围绕地铁站点布局核心商业辐射整个区域,并在2公里范围内对散落分布其中的便利店、超市等社邻级商业进行补充,形成完整的商业体系,满足区域内各层级的商业配置。
总体来看,张江高科科技园的商业部分总体呈现出由内向外、由低到高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大量集中商业,区域总商业体量约35-37万㎡。
产业新城商业规划初期通常面临着一个误区,即从本体视角出发,静态看待产业新城商业扮演的角色,而忽视其动态的长期发展。
任何类型的商业规划都始于角色判断,不同的角色站位视角下会产生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衍生不同的策略。因此,对角色的判断有助于我们聚焦核心问题,并最终提出解决方案。

进行产业新城首期商业规划时最容易陷入的误区,便是基于本体指标思考,进而步入“基础配套型”商业的规划路径。
这种误区的形成,看似是自然而然的:产业新城往往面临着先期人口不足的问题,那么规划的核心问题在于匹配基础人群需求,强调资源落实。
然而,这种思维的最大隐患在于忽视了产业新城的成长性,在其未来变化中,基础配套未必能够满足需求。
反面案例:日本筑波科技城
日本筑波科技城是受成长性所困的典型反面案例。上世纪60年代,日本为实现“技术立国”的目标,在距离东京东北的50公里处,规划了占地280平方公里、含有4个镇和2个村的筑波科技城。其商业最初强调基础需求满足,资源的落实都是基础生活业态。然而,其忽视了科技城导入的人才属于科技研发的高端从业者,这部分高知人群更关注文化、社交、娱乐等需求。


产业新城往往面积较大,而其启动区商业面积通常较小,仅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一左右。此外,产业新城开发时间跨度长,一般在5年以上,因此,其启动区商业仅仅是一个起点。
基于“商业起点决定最终发展高度”的认知,除了满足基础需求之外,产业新城首期商业的核心思考问题转变为如何锚定整体商业的价值、首发期商业如何奠定后续商业开发的资源基础。
对于一个占地面积通常有数百万方的产业新城来说,仅仅站位于本体视角依然不够,如此之大的体量,必然对一个城市商业产生重要影响。
对于一个具有城市标签的起点商业来说,我们的思考重点应当是在城市众多的商业项目中,构建起点商业的独特性,以及满足未来持续导入的人群以及城市人群的多层次的需求。

产城起点商业,聚焦两个标签

案例:首尔一山新城
以首尔一山新城为例,其是韩国自1990年代起开始建设的首都圈新城镇之一,以文化产业为主。一山新城自然资源丰富,紧邻北汉山,被汉江环绕,盛产花卉且多次举办花卉展览,是首尔著名旅游地。
其2003年开始建设的商业体 Lafesta 采用开放的街区形式,并以大量花卉为标志性装饰,吸引了大量年轻客群的到访。2006年,韩国京畿道政府宣布在一山新城仿照好莱坞,建立一座“韩流坞”,大力发展影视、文化产业,新城内的主题乐园与购物中心也集旅游、影视娱乐等于一体,代表着大众文化的工厂地带。
以国家大力促进发展的科技新城为例,科技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以拥有中高收入的高素质从业者为主要目标客群,文化体验与品质消费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案例:首尔一山新城
首尔一山新城主要人群为年轻的文化从业者,针对这部分目标客群,其商业表达非常强调潮流的价值属性。基于此,首尔一山新城打造了 Lafesta 青春之街、Onemount 主题乐园,以及 WesternDome 商场来满足年轻客群的多层次的需求。从休闲娱乐、主题性的极致场景体验再到品质生活,其围合了一个丰富的多层级的商业体系。


除了通过深挖客群精神需求提升商业价值之外,构建一个产业新城起点商业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反映产业标签,构建独特性,锚定高价值,使得其在众多的城市商业中具有脱颖而出的特性。
以科技新城为例,我们需要用独特的科技标签去打造商业市场的差异性,进而使之形成整个新城的体验目的地。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我们从支柱产业,也就是科技标签出发,分别进行产业品牌化、产业场景化和产业体验化。
产业标签如何构建?
产业品牌化
位于日本大阪的近畿大学水产研究所是产业品牌化的实践案例。近畿大学水产研究所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科技农业产业的代表,其将整个产业的科技农业标签转化为集观赏、学习、品尝于一体的形式,融合餐饮的创新业态,实现了由科研向品牌的转化。这一转化之下,它不仅吸引了城市中目的性客群的到访,同时也成为整个城市商业网红打卡点,成功塑造了独特性。




对于大多数的产业新城商业来说,迭代与成长必不可少,它们都经历过起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对于启动期商业,我们要在认清其商业家族起点角色的同时,为其创造突破性,进而推进其后续稳定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