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动态

如何留住老城区的人情味?看看这些城市

字号+ 作者:北购联 来源:北购联 2020-09-02 我要评论

在快速发展的城市浪潮中,作为城市陈旧板块的胡同和弄堂们,延续着历史文化的同时,也保留着最鲜活的城市生活。

在快速发展的城市浪潮中,作为城市陈旧板块的胡同和弄堂们,延续着历史文化的同时,也保留着最鲜活的城市生活。在墙根儿下、树下交谈、下棋、打牌,靠着门口读书、纳凉,推着改造的简易推车售卖蔬菜、水果等,居民在街巷空间中解决所有的公共活动。
这些日常公共空间无处不在,同一位置可以容纳不同生活行为,将街道中的人与城市联系在一起。在老城更新发展过程中,这些公共空间的更新设计,最先要保留和贴合街巷中的日常生活,这种日常性延续着历史、延续着人情,构成了真实进行着的“人的街道”。
“胡玩”社区儿童中心
“胡玩”儿童活动中心是2018年北京国际设计周白塔寺社区的一个设计项目。这个活动中心位于白塔寺宫门口西岔11-13号,在设计周期间开放,并举办了多场住户参与的社区活动。

“胡玩”由两间相邻的闲置门面房组成。这两间房在胡同街角,东西通透,采光较好。第一间房是社区客厅和阅读等候空间;第二间房是儿童专用,布置成一个海洋球池。球池房间里堆满了海蓝色的波波球,还有木制的动物座椅玩具。

 

球池房间临街的窗洞做了一个凸出的白房子,这个白房子架在窗台上,内部有一个滑梯伸到海洋球池里。

 

社区客厅和阅读等候空间,以温暖的粉白色系做底色,房间内到处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儿童桌椅,还有摇摇椅,整体显得十分明亮可爱。

胡同儿童活动中心采用低成本的快速建造方式来完成改造。设计师通过墙面涂料的颜色区分了两个空间,并采用装配式的方法现场搭建了窗台上的滑梯白房子。
在设计周期间,“胡玩”每天向胡同居民和外来访客开放,同时组织了四场绘本阅读和捐赠活动。参观设计周的来访者带来了他们的孩子和自家的多余绘本和玩具。这些绘本图书捐赠给胡同社区,而胡同的小朋友也和参观设计周的小朋友一起,阅读图书,拼装玩具,在海洋球池里玩耍。

大部分城市人口居住在封闭小区中,孩子们在社区花园玩耍,在购物中心的布景化儿童活动中心里娱乐。而胡同也需要儿童的活动空间,胡玩这个空间的出现,快速而便捷的满足了胡同居民的需求,增强了设计周活动和本地社区的联系。

北京二合院

白塔寺东夹道72号院并不是个标准的合院,这个约一百平米的院落,只有一房一院,大小相近。原来的北房是用不规范的材赀搭建而成,破旧不堪,与历史价值和地段价值极不相称。即使用规制的方法将老屋翻建,走进院子的第一眼感觉依然是院落空间的单薄乏味,院和房形影相吊。

 

而今,第一眼看到改造后的效果却是空间的丰满,不仅仅和房和院内外一体了,上下空间也一体了。这个类型学的“转基因”在于“房”和“院”不再是实与虚的对立关系,而是被一个环形的几何构架整合为互联的一体,使整个场地变为了动态的一体:房也是院,院也是房,是为“二合”。

用圆环的形式来实现房与院的“二合”的灵感来自于传统四合院。四合院第一个令人点赞的看点是从踏入大门就能感觉到的空间礼仪感。这个院子原来是开门见山,来访者一入院就可以直接步入正房,没有任何空间上的含蓄。

为了最大限度延长登堂入室的礼仪性,环形的玻璃廊把来人从西南的大门带到最东侧的墙端,并引入到屏风后面看不见的空间,再从屋里的东北角出现。这样的线路使本来一目了然的空间变得神秘和微妙。

为了突出圆环的纯粹性,其结构并不是用沿着曲线轮廓线的柱子支撑的,而是借助环的图形所形成的水平面的拱,从沿着院墙的梁出挑而成。

院子更新的本质还是使之更适应当下的使用。目前这个院子的功能定位是招商接待中心,明间和西次间作为多功能的公共空间,东次间则是服务用房。圆环所产生的阁楼空间可以作为办公室,也可以作为就寝区。这种功能的灵活性使“二合”院完全可以成为一种可复制的院落类型,而具有普遍性。

东四胡同博物馆

东四博物馆(原东四77号院)所在的东四三条至八条是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全国首批“历史文化街区”。

设计团队致力将原东四77号院建设成为东四社区精神文化面貌的展示窗口,策划并重新定位院落的功能和形式,将原有空间升级改造成为东四博物馆。改造后的东四博物馆将作为文化实践与体验的空间,市民定期可以到此观摩展览,并参加展览配套的文化实践和体验活动。

 

博物馆借助建筑、空间、公共艺术和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展示,充分演绎东四地区环境治理前后的“前世今生”。尤其是多媒体设计部分作为整体展陈的亮点,纵观东四700多年的历史,提炼历史文化的精髓,勾勒东四未来的发展蓝图。

同时,空间将承载着文化普及教育的功能,未来将向北京市的各年级学校开放,拓展为东四区域城市发展主题的文化教育中心。

白塔寺胡同美术馆

项目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白塔寺文化保护区内,临近鲁迅博物馆。在这个地区,大多数的水泥住宅建于1980年代,当时的当地人想要撕开四合院的包围从而拥有更大的生活空间并享受现代生活。水泥块体住宅因此在胡同体系中成为了一个比四合院更宽大的普遍住宅类型。原建筑功能以居住为主,改造后变为包括艺术家起居、工作室、公共展厅等场所的艺术空间。

 

在保留原建筑主要结构的基础上,设计师将其划分为南侧艺术家生活区和北侧公共展区两个部分,并根据场地肌理和环境,植入两个室外院落,承载自然光影。在室内空间中,留出部分边角缝隙,使光线渗入,并在地面做绿化与之呼应,成为竖向拉伸的自然角落。

通过传统庭院设计,天空与周边的树木成为了庭院的顶棚,让建筑本身融入了周边环境。庭院与天窗明确被弧面设计分割,从而给与内部空间一种持续的流通感。这同时也反映了在白塔寺胡同街区行走的感受:白塔本身会被胡同的方向和形态所遮挡但同时又具有持续性视觉效果。

白云庭院

白云庭院位于上海北外滩街道,是虹口区长阳路138弄里的一个被居民楼围合的微型公共绿地,于2019年国庆节落成。

社区庭院面积380平方,由一个大的公共绿地和三个小的私家绿地组成。功能上除了需要通行的道路和庭院的绿植,还需要设计规整居民需要的的晾衣架、围栏和花架。
这个社区原是二战期间上海最大的犹太难民收容所,现在成为舟山居委所属的自治居民区。尽管居民很努力地维持着住区的体面,但100年的社区毕竟如人老去,一切都显得有些破败和凋敝。政府希望通过城市微更新的方式先改造公共空间,从而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使老区焕发新生。

设计师在实践中尝试用抽象表达之外的符号形成可阅读的设计。云院就是一个可以使用更可以阅读的庭院。

所谓可用,就是庭院不能沦为大型盆景,而是通过设计亭子,曲径,看上去不相干的晾衣架,围栏以及容易打理且有一定观赏性的植物等变成景观的一部分。使其能够聚集人聊天休息,小孩可以玩耍,以邻里之间的欢声笑语代替消极抱怨。
所谓可阅读是以可理解的故事性把可用的空间组织起来便于使用者的理解和诠释。设计师使用了白云和山两个符号形式展现。白云象征着飘渺不定但美好的事物,用于休憩亭的屋盖轮廓线。山的符号使其统一了围栏,晾衣架和置物架的形式。一组连绵不断但厚度和透明度不同的装置既满足了功能又实际上变成了一个层层叠叠屏障的隐喻,形成一个可以理解的寓言。

 

云院强化了一种独特记忆,即作为居民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使得居民能够通过符号确认长阳路138弄是一种让人们记住自己的存在。

愚园路墙馆

愚园路是上海市中心最具历史文脉的老街之一。愚园路墙馆是一座为愚园路的路人设计的美术馆。

墙馆总长5.2米,紧贴墙面,占地不到1平米。在墙馆的人眼视高处设置了一条长4.2米的玻璃槽,玻璃槽内部是一个放置展品的光腔。路人通过发光的细条形窗向内窥视,以完成对馆内艺术品的欣赏。与此同时,路人也可以通过扫描墙馆边的二维码,将自己的艺术创作向运营方UNITU进行投稿。每个月,UNITU都会筛选一位路人艺术家的作品展示在墙馆内。因此,它是一座从展出到观展完全属于路人的社区美术馆。
墙馆的首个展览是自由摄影师席子用镜头记录上海老街坊的“铺”。它本是2017年城事设计节的环节之一,但因为受到周边社区的喜爱,而被保留下来。

在它存续的一年内,先后举办了多个展览,内容涉及建筑、绘画、摄影等,并入围了18年WA中国建筑奖的城市贡献奖。在未来,墙馆将出现在某个城市的某条街道上,继续“介入”路人的日常。
胡同、弄堂、巷子等这些城市微空间的意义在于集腋成裘,通过一个个微案例一点点去影响更大范围空间,从而激活社区乃至城市的活力。微空间复兴不是去创造一个好看的场景,而是力图营建一个场所,营造一种生活的艺术,在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上能创造空间叙事性,使得这个微空间成为一个小区域的活力点而为人所用所爱。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3.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4.本站转载文章仅作行业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cccrea_service@shopmall.org.cn),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文章
  • 夜经济迈入“2.0时代”,如何抢占“新赛道”?

    夜经济迈入“2.0时代”,如何抢占“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