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据中「漫游」,常会发现有意思的商业现象。比如,综合大众点评上各项目的图片数、粉丝数、视频数等数据,从近400家商场中得出上海热点商场TOP10,就会发现:新生代购物中心,已经撑起了目前上海高人气项目的大局。
为什么这样说?这10家购物中心,有5家开业未满五年,3家介于6-8年,最长的2家也只有12年(说明只有不断地高品质迭代,才能满足消费者更高的要求)。此外,它们还有以下三个特征:
-
1.面积大(10万方以上),硬件环境好;
-
2.头部港资和央企项目居多(7家),同时也包含部分内地强势民企;
-
3.上榜项目各具特色,如静安大悦城极富「年轻力」,上海ifc「重奢潮尚」气质明显,iapm空间氛围俱佳,虹桥南丰城、爱琴海彰显着「亲子」欢乐标签,环球港「巨而全」客流称王,BFC身披「艺术」和「江景」,万象城是「高质潜客洼地」。
从数据上看会发现,作为南京西路商圈唯一进入前十的项目,兴业太古汇有点「特殊」,图片数、粉丝数、视频数、人均消费这四项均居前三甲,可谓「稳健型」的代表。
如「商业咔」早前所言,兴业太古汇虽然不是品牌最高端的,但却是他的“最爱之一”,因为该项目拥有诸多特质:优质开发商、位于核心商圈、交通便利、品牌规划,尤其是美妆品类有话题、项目本身注重市场推广……
在刚过元旦、春节临近之际,我们不妨再次走进兴业太古汇,来一场新年「漫游」。不过,Mall星人这次要将目光望得远一点、看得深一点,换个角度看这个项目所能折射的商业意义或者说商业精神。
PART 1
▶兴业太古汇凭什么吸睛
兴业太古汇是香港兴业国际在中国内地的旗舰商业地产项目,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南京西路差点「失去」这个优质的商业项目。
项目所在的区块,清末民初时是名门士绅集中居住的「斜桥」,民国初期蜕变为石库门建筑群「大中里」,21世纪初期上海市区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石库门之一的大中里,到了实现旧区改造的时候。
“2002 年,我代表集团洽谈大中里地块的重建项目。经过层层筛选,通过重重评定,我们有幸得到静安区政府的信任,拿下这片上海最大的石库门建筑群的开发权。”香港兴业国际执行主席查懋成在《未艾·方兴——从大中里到兴业太古汇》一书中这样回忆道。
起初,该占比约6.3万的项目,除了甲级写字楼、酒店和公寓外,三分之二的土地留给了住宅,虽然也规划了配套的商业,但仅仅是配套,而非如今看到的大型商业综合体。
虽然建住宅可以快速回笼资金,但查懋成觉得在上海市中心、在南京西路商圈,在好不容易腾挪出来的大体量地块上,商业更有利于发挥土地的价值,提升南京西路的商业能级。于是,香港兴业国际主动申请改变地块用途,完全放弃住宅部分,并邀请商业理念一致的太古地产共同开发。
在Mall星人的认知里,见过不少商改住/办(缩小商业,增加可售住宅或办公楼)的案例,如老西门站原规划的上盖地区商业中心改公寓(主力店趣志家KidZania2009年曾举行破土动工仪式)、长风GS2期商改办、武宁路XD和BYC2期商改住、JYL广场2期商改宾馆与公寓,而分割销售的商业项目更是不胜枚举。在商言商,短期利润最大化是多数企业无可厚非的商业选择。当然,盈利快慢只是一方面的考量,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营运难度上:商业>办公>住宅,项目的规划选择也必须充分考虑自身的营运能力。
「住改商」且整体持有的案例,目前在上海只知瑞虹天地太阳宫和兴业太古汇这两个案例。企业讲究向前发展,必须不断创收。「住改商」并不是不要利润,而是把眼光放长远,看到相对缓慢但稳健的创收模式和创收之外创造的社会价值。背后的选择在于理念和决心的区别,前提则是动力、实力与能力。
事实证明,兴业太古汇给予香港兴业国际的回报,不仅仅是在内地树立了一个标杆项目,更是维持了持续的产出。看2021年的中报关于该项目的阐述就能看到这一点(年报尚未发布)——
如今看,兴业太古汇与上海地铁13号线无缝连接,同时毗邻2号线、12号线南京西路站,交通条件不可谓不优越。但旧改和城市更新,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简单的推倒重建,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遇到过基坑建设、地铁施工、文化保护等里里外外多重难点。
从空中俯视,会发现兴业太古汇紧贴南京西路的并非它较长的一面,而是沿着石门一路呈南北纵向的S形动线(总让我联想起当年南京西路石门路的S形天桥),但是到了靠西南角的地方,出现了一个「缺口」。
漫游到此处,会发现缺口处有一棵广玉兰。看似普通,但其实它是百年古树。为了这棵玉兰古树,才多出来这个缺口,项目不仅牺牲了容积率,还花了半年时间酝酿设计图,以便留住古树。地铁站出口和车站南端附属结构,商场沿街面和地下连通结构都做了“退让”,不然如今玉兰古树旁的13号线南京西路站8号口,可与商场形成无缝衔接。
好的商业综合体,是记忆的载体,是精神的汇聚。因为玉兰古树和查公馆,兴业太古汇不再只是一个能提供稳定收益的优质项目,更是记录城市变迁的「博物馆」、“将想象填进现实”的「精神长廊」。
在城市更新中,如何在开发建造时保持住地方原有的文化底蕴,让历史文脉与城市新浪潮相融相交,互为增值,可能是未来每个有追求的开发者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