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么保护一块海边,
千百年积累下来的、脆弱的自然沙丘?
有人说,围起来,
永远拒绝人靠近,禁止开发;
有人说,
那就让它长出一座美术馆。
什么神仙操作?
还真有。
不信,你往中国渤海湾边看……
01
海边的神仙美术馆
中国北部,秦皇岛市昌黎县,
一片被称为黄金海岸的海滩上,
有一座占地930平方米、
半隐在沙丘中的“白色洞穴”,
隐秘而令人惊叹。
它的名字叫:沙丘美术馆。
也许你没听说过它,但,
它早已斩获国内外十余个奖项,
更是在今年荣获了LCD最佳文化目的地奖,
(LCD被形容为“博物馆界的奥斯卡”)
成为2020年度亚太地区新建文化地标。
见过它的人,无一想离开。
原因来过就知晓,
只因为这里的有趣和独一无二,
贯穿里外,实在太吸引人:
整个美术馆占地约930平方米,
从隧道般的洞口(主入口)进入,
拥有7个连续的室内展厅。
▼
每个展厅几乎都有
朝向不同、不规则的天窗,
在一天的不同时刻引入自然光。
看似有些随意的洞口,
实则通过精确的计算,
避免阳光直射到艺术品上。
是光源,也是风景展示,
从洞口往外看,
不同的洞口、在不同的时间里,
都是别致的装裱画。
逛完了室内展厅,
别忘了3个视野广阔的展览平台。
▼
可以选择坐在室内,透过光洁的玻璃,
看到“洞”外的蓝色海浪,
也可以走到洞口,置身海天之间,
在阳光的沐浴下,
吸一口带着海味儿的风。
在看似幽暗的螺旋楼梯,
拾阶而上,是另一番风采。
▼
带上几分好奇心,随着光的脚步,
通往沙丘顶部观景平台,
广袤的大海,热闹的人群,
画卷渐渐在眼前展开,
此时你在观景台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也在看你。
不仅在外观上融入自然,
整座美术馆都内藏“心机”。
▼
植被沙土覆盖表面,减少冬夏能源负荷;
各个天窗提供的白日的自然采光;
提供恒温恒湿的传统空调,
被低能耗、零排放的地源热泵系统替代……
现代科技和自然在它身上完美结合,
使它的状态更靠近自然。
在这里,可以装作自己也融入沙丘,
偷偷享受到从未体验过的、
自然赠与沙丘的满目温柔。
与沙丘共生的美术馆,
有了生命力,也有了无声的呐喊:
“只要有我在,
这片千百年积累下来的沙丘,
就永远不会人为‘被推平’”。
02
“幸运的沙丘”
实际上,这句“无声呐喊”,
也正是沙丘美术馆能够诞生的缘由。
沙丘的存在,本是海岸生态的重要一环,
却有太多沙丘因不敌“商业价值”消失……
这片沙丘,
或许本也难逃相同命运。
但幸运的是,
它遇见的甲乙方恰好有一份共同的希望:
从自然环境生态的角度考虑,
保住海岸线旁这处自然环境,
即便,会牺牲部分“商业价值”。
“孕育”这座沙丘美术馆,
整整耗时3年。
而设计定稿就用了2年。
初始构思的想法,
受启发于孩童们在海边挖沙的游戏,
同时它像早期人类居住、进行艺术创作的洞穴、
不仅像沙丘、还像分裂时的细胞;
也像海浪退却时,
留下的一组组泡泡;
建好后,设计师李虎说,
“我无法描述它具体是什么,
它就是一座不可名状的建筑,
需要每个人亲自走进去,用心去体验。”
不管别人说它像什么,
相信你会有自己的答案。
天马行空的创意难,
接下来的落地实施,
也毫不容易。
工人一看这些复杂的曲面和圆洞,
就知道施工难度相当大,
直言“太麻烦了。”
沙丘美术馆复杂的三维曲面壳体,
又遇见了一个“幸运”,
秦皇岛靠海,当地擅长造船的木工,
将造船的技术,用在了它身上。
“我们拼这个木板的时候,
都抽成条抽条以后放水里煮,
煮完了再把板围成圆形的。”
但一旦突破了种种难点,
一个仿佛活着、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品,
就诞生在了眼前。
木模板加上手工作业,
混凝土表面的许多条纹肌理,因此而来,
意外构成了真实之美。
主创建筑师李虎说,
“当模板全部拆掉,
第一次钻进去的时候,
那一瞬间我们觉得出乎意料地有趣。
这有趣不是它完美,它很不完美,可是它很真实。”
建造的最后一步,也最为重要:
恢复沙丘的原生态。
他们进行了种植土和海砂回填。
未覆沙时的形态
建成后的第二年夏天,
沙丘上的植被就已经郁郁葱葱。
白墙、泥土、绿叶,相映成趣。
在时间的打磨下,
这里比初建成时更和谐、完整、充满活力。
03
清华学霸夫妻档
有关“自然”的宣言
赋予“沙丘”生命的幕后团队,
是OPEN建筑事务所。
主持设计的李虎、黄文菁,
是OPEN建筑事务所的合伙创始人,
他们既是伙伴,也是夫妻。
这对同样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
在国外名校留学过的学霸CP,
2003年于纽约共同创立OPEN建筑事务所,
2008年建立了北京工作室。
从设计构思到落实再到办公室管理,
两人恰好互补,
互相照应,互相补充。
不仅在海边造出了一座沙丘美术馆,
就像他们共同写下的事务所宣言中的一句,
“重构人造与自然之平衡的可能性。”
可以在OPEN建筑事务所的
众多优秀设计作品中,
看到许多对自然的亲近。
有改造6年,
由一组废弃航油罐重获新生的
综合性艺术中心。
▼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
状态:建成
有教学楼顶被设计成有机农场,
为36个班的学生提供着36块实验田的校区,
“不仅让师生有机会学习耕种,
还对这片土地曾作为农田的过去留存敬意。”
▼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状态: 建成
有在山谷底部,
仿佛一块巨石神奇降落林间的
音乐厅。
▼
山谷音乐厅
状态: 仍在施工中
你能想象吗?
沙丘美术馆的故事也没有完结。
有了神秘“洞穴”,
渤海湾上还将出现一座“黑色礁石”。
一个在岸边,一个在海里,
两者之间,
长长的栈道连接沙滩与大海、艺术与人
构成一场无声的海边对话。
▼
海上美术馆
状态:待建
同时在建造与自然之间达成平衡,
无论是哪一处,
它们都有不同的动人。
想到不断有优秀的作品在这块土地上出现,
很难不让人感到激动。
人们常常感叹国外的建筑有多美,
不如有生之年,
去亲自看看国内的优秀建筑吧。
不为了“网红打卡”,
只为能亲身听一听,
建筑、艺术、自然……在说些什么。
期待有更多美好的、尊重自然的建筑,
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生长。
这不是被建设的土地的“幸运”,
而是所见之人的幸运。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