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中国咖啡到了“爆发之年”?
来源 | 咖门(ID:KamenClub)
作者 | 国君
今年咖啡市场你怎么看?
开年以来,这是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
最近几天,我的朋友圈被咖啡持续刷屏,Manner Coffee200家新店齐开、Seesaw Coffee融资数亿、蓝瓶咖啡排队5小时、中国邮政卖咖啡……
中国咖啡,真的到了“爆发前夜”吗?
开年新动作:
Manner200家新店齐开
春暖花开,比天气升温更快的是咖啡市场,热点一个接一个。
3月1日上午11点,Manner Coffee(下文简称Manner)公众号一条“全国十城,200+新店齐开”的消息,半小时阅读量10万+,在行业引发关注。
消息显示,3月8日~3月10日,Manner在上海、杭州、重庆、武汉、南宁、海口、北京、深圳、成都、苏州10个城市,同时开业200+家门店,自带杯会员可以在这3天到店免费喝咖啡。
前不久,另一个品牌Seesaw Coffee(下文简称Seesaw),刚刚完成了数亿元A++轮融资,由黑蚁资本领投,基石资本跟投,此轮资金将用于全国门店拓展和数字化建设。
媒体公开数据显示:Seesaw在2021年实现了超3倍的业绩增长,同店销售比超过年初制定的50%目标,达到了85%;全年线下客流量达1000万人次;会员体量也在数字化战略的推动下,一年内翻十倍,增长到了200万人。
而前几天,蓝瓶咖啡首店在上海持续排队,除了本地消费者,还有不少全国各地的咖啡从业者,专程到店一睹“咖啡界苹果”的盛况。
在官宣首店的之前,蓝瓶咖啡还揭晓了位于静安区江场西路的彭浦烘焙厂,该厂是蓝瓶全球第5家烘焙厂,足见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蓝瓶咖啡大中华区总经理胡骏曾对外表示,未来将会“三条腿走路”,即门店、电商、快消品。
再往前不到一周,拥有5.4万营业网点的中国邮政,在厦门开出首家咖啡馆,登上微博热搜,而在此之前,中石化、中石油已然入局。
短短半个月时间,咖啡行业接连4次刷屏,有C端排队打卡的“野性消费”,有亿亿级热钱流入,以及有资源有品牌的“国家队”入场。
热闹背后,中国咖啡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中国咖啡市场,还有哪些机会能够把握?未来十年,中国咖啡市场最大的增量来自哪里?
中国咖啡,开始进入“盈利阶段”
开咖啡店“6赔3平1赚”的窘境,正在被打破。
百胜中国,已经把咖啡业务作为增长策略之一,除了推广K Coffee业务外,去年又与有百年历史的意大利咖啡品牌Lavazza成立了合资公司,计划在2025年开1000家Lavazza咖啡门店。
加拿大品牌Tims咖啡,2019年进入中国市场至今,已开出的数百家门店,据公开资料显示,Tims咖啡目前的月复购率为40%,实现整体盈利,并定下了几年内开设1500家门店的新目标。
2月15日,瑞幸咖啡董事长的内部信显示,今年1月份,瑞幸新开门店总数约360家,刷新瑞幸单月开店总数记录,春节黄金周的门店交易额是去年同期的3倍。
刚刚获得融资,业绩增长了3倍的Seesaw,在对外采访中表示,“2022年,我们计划在2021年基础上继续实现3倍业绩增长。”
估值约40亿的咖啡品牌M stand,其资方之一挑战者资本合伙人周华,曾公开表示:M Stand财务数据非常好,无论是客单价、复购还是单店的回报、利润率。
这届年轻人,把曾经的小资咖啡喝成了日常饮品。去年消费届发布的《2021中国咖啡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中国一二线城市咖啡的渗透率已达67%,有三分之一的消费者每周购买3次及以上咖啡。
从场景配角到消费主角,咖啡在中国消费进程中已经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为提前入局的咖啡品牌们,带来了盈利的机会。
小镇青年的需求不容小觑
或将成为咖啡最大增量
大品牌在北上广深抢占白领的时候,小镇青年的咖啡需求也在悄然崛起。
今年春节期间,幸运咖的县城门店里,挤满了前来喝咖啡的大爷大妈们。有的是自己花钱“尝尝鲜”,有的则是被回乡的孙子孙女带着喝,多家幸运咖都实现了日营业额过万。
去年年底,幸运咖已经突破了500家,总经理邱腾宇告诉我:“整体门店盈利良好,其中有数十家年营业额突破百万的店。”
黄河边的县城封丘,有家本地茶饮店海狸甜时,增加了咖啡产品后,老板发现:“有县城的上班族,每天点一杯生椰拿铁,也有在家的消费者,每天都点美式。”虽然咖啡的总量不高,但海狸甜时门店已经找到了一小波咖啡固定人群。
在四川广汉市城郊,有一个在村子里开了8年的筱筱家咖啡馆,周边是普通的乡村,对面就是农田,咖啡馆也像个农家小院。但走进去,会发现其调性不输一线城市的精品咖啡馆,一开就是8年。
◎ 筱筱家咖啡馆
蜜雪冰城在去年升级了门店中的咖啡产品,打出了“鲜萃云南豆,国货好咖啡”的口号。
70%门店开在下沉市场、已经下沉进村的甜啦啦也表示,2022年除了既有的咖啡之外,还要推出新口味的咖啡产品。
北上广之外的广阔天地,特别是县镇市场,还有大量消费升级的需求未被满足,这或许是未来咖啡增量的最大市场。
区域“小连锁”,正在遍地开花
第三个变化是咖啡商业化进程又加速了。
几年前,中国咖啡的局面是,一家独大的星巴克+以及数万家独立的“散打冠军”门店。
如今,在咖啡激战的上海之外,全国各地都在涌现具备商业化基因的本土连锁品牌,毫不夸张地说,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咖啡之光”。
比如长沙是隆咖啡、小咖主,云南四叶咖,深圳KUDDO,成都GI,广州JPG,北京大小咖啡和复煮咖啡,郑州的百分五和洗耳恭听,南宁的飞鸟咖啡,无锡的打工人咖啡、西安的日落咖啡等等,就连五线城市建瓯,也有了本土的连锁咖啡“建小咖”。
很多城市的顶流独立小馆,也纷纷在市场的呼唤下,开出第二家第三家门店。
比如2018年开业的是隆咖啡,3年时间只开了一家店,去年下半年一口气在长沙新开出3家店,一举成为“长沙咖啡界顶流”,品牌很快打响。
各地崛起的连锁咖啡入局者,要么是资深咖啡人转型,要么是多品牌运营者,他们一开始就在产品、门店模型、供应链、营销等方面有相对成熟的操作经验,懂得从商业化的视角来审视咖啡。
◎ 图片源自大众点评
即便是咖啡爱好者开店,心态上也把开店当成一门生意,开始思考成本、效率与体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萃取黄金比例的执着。
随着市场的成熟,客群的扩大,也许有一天,独立咖啡馆会成为一个时代的过客。
更具备商业化基因的区域连锁,将会成为咖啡大众化的重要角色,承担起市场教育的接力棒。
用价格撬动需求
平价咖啡已势不可挡
参考茶饮的路径,头部品牌喜茶带领行业,把2块钱的勾兑奶茶,用真茶真奶真水果的方式,做了彻底的迭代。
如今经过5年的市场普及,现制茶饮已经成为了消费者的日常饮品,今年喜茶带头调价,喜茶主流产品价格已经全面低于30元,并将价格区间下探至10元以下。
茶饮已经成为了一种“日常刚需”,而刚需就必然会寻找性价比更高的选项。
茶饮如此,咖啡更是如此。
无论哪一级的市场,价格每降低5~10元,就值得重做一遍。
Manner在上海,把咖啡的价格做到了15~25元,幸运咖在下沉市场,把咖啡的价格做到10元以下。
无论是咖啡品牌,还是要上咖啡产品的茶饮品牌,有实力把价格打下来,用“总成本领先”的战略去做咖啡,比用空间和调性吸引消费者,更有做大的机会。
天眼查数据显示,仅2021年一年,咖啡行业融资事件达近30起,整体融资额超过170亿元,融资金额创新高。
几乎所有人都坚信,中国一定会诞生属于自己的星巴克。
事实上,在中国市场上,除了星巴克和瑞幸,其他品牌的门店数量、品牌心智、破圈指数都还存在巨大空间。
2022年,有可能是中国咖啡的爆发之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