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城市中的各大商场看做“爱豆”,那么在未来,拥有最多拥趸的那个,无疑便是商场中的“顶流”。
娱乐圈大震荡还在继续。整肃之下,最先被开刀的就是“饭圈”文化,有关"饭圈"规范化、饭圈文化健康发展的话题持续被热议。
对于明星而言,“饭圈”的战斗力不容小觑——打榜、控评、氪金无所不能,也由此造成了作品“水”、标准“水”、数据“水”的行业乱象。
事实上,不只娱乐圈,这一原本由“fans”(粉丝群体)演变而来的追星文化用语已经延伸到电竞圈、体育圈、二次元、直播带货等各个领域,成为一种特殊的年轻文化。
毕竟,面对流量,人人眼馋。流量的规模、粘性、消费力水平,可以说决定了这些领域内各家企业的生死。
“万物皆可粉圈化”,对于以消费为天然基础的商业行业来说,同样离不开“饭圈/粉圈”——高质高量的忠诚消费群体。
特别是Z世代的崛起,他们是推动饭圈文化的主力,也是新消费时代的主力,是线下购物中心极力“拉拢”的重要客群。
所以,商场亟需也必须学会如何能够合理利用年轻人的语境,凭借“饭圈”思维俘获这些年轻消费者。
事实上,无论是近来商场在场景上的创新、在会员运维上的精心,都是商场积极“圈粉”的表现。
养成系、磕CP、打榜、粉丝群、追现场……这些饭圈用语所对应的“粉丝经济”现象,也一一在商业项目中有所体现。
养成系
随着众多选秀成团综艺节目的涌现,多数人对于养成系偶像这一概念并不陌生。年轻偶像的粉丝,更乐于代入“长者”的身份为偶像投入,看偶像一步步成长走红。
显然,其关键在于“一路见证和陪伴”。作为实体商业空间,购物中心想要和消费者建立情感链接,打好“养成系”这张牌同样至关重要。
这就意味着,从购物中心开业到每年的周年庆,或者是大范围的调整升级,如果能够给消费者带来足够的“参与感”和“记忆点”,无形中也将加深受众对商场的真情实感。
以即将开业的上海前滩太古里为例,项目预热期间邀请了部分媒体和VIP进行体验廊“内测”,让一部分用户先行感知到购物中心的局部面貌,同时还将商场围挡的广告布制作成珍藏版电脑包,给到场者留下一份“独家记忆”。
由此,商场和消费者之间的情感链接就无形中存在了,随着项目开业,品牌逐渐落位,作为见证者自然会有不一样的情愫。
今年已经迎来10周年庆的沈阳万象城同样用“一路见证”的思路触动了大众。
沈阳万象城在其东北广场LV幕墙外,利用项目初建时采用的珍贵建材,打造了3000片金属铜片构成的8米高的「城市记号」鎏金风铃,唤起城市居民在过去十年与沈阳万象城的点滴,同时为大众创造作为“见证者”的新记忆。
不断创造专属记忆点,串联时间的维度,让购物中心成为年轻消费者心目中的“养成系商场”,或许将是未来以情怀场景打动人心的有效方式。
人设
信息过载时代,想让人产生深刻印象,人设可能比颜值更有效。尤其是在饭圈文化中,如果没有明确的“圈粉”人设,不仅影响粉丝量,还会影响“路人缘”。
不过,相比明星容易轻易崩塌的人设,商场的人设一旦形成就会拥有稳定的圈层追随者。
以目前各大商业地产品牌动作来看,从项目案名到slogan和IP,再到整体品牌落位、营销活动,几乎都在努力打造人设。比如成都远洋太古里的“快耍慢活”,便形成了一种兼具国际时尚潮流和历史人文艺术的“人设”。
值得注意的是,购物中心打造人设,除了对消费者画像进行分析,还应从场景维度进行深入思考,主打高端轻奢还是年轻潮流,目的是微度假还是夜生活据点,根植艺术还是人间烟火……大而全是一种打法,但在商业地产下半场,瞄准一个维度进行精细化运营,更能辅助购物中心立足“人设”。
磕CP
在饭圈中有一种粉丝,是该偶像和另一个偶像搭档综艺或影视作品的“CP粉”,通过磕CP去了解双方动态、为其周边买单。
如果用这样的眼光来审视商业,“磕CP”本质上是一种1+1>2的商业现象,购物中心为此应当如何做?
事实上,很多商场通过和品牌之间协同早已将这种“梦幻联动”玩得炉火纯青,不断为商场和品牌创造出流量传奇。
众所周知,购物中心和品牌租户之间的关系在近两年有所改变,更多成为“相互成就”的合作伙伴关系。
商场为品牌提供更好的场景,品牌将更多资源落位商场,如联名首展、限定产品首发等,商场的粉丝关注到活动从而成为品牌的粉丝,品牌的粉丝追随品牌活动到商场排队购买、体验,从而实现流量的相互转化。
打榜
当然,花钱打榜、数据造假不可取,但这种"打榜思维"对实体商业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全民分享、社交媒体时代,线上线下走向融合,“榜单”对于购物中心和品牌而言的分量也越来越重。
除了大众点评、美团等平台类榜单之外,购物中心通过榜单营销,让消费者以粉丝身份参与打榜互动,不仅能提升榜单可信度,也能形成粉丝自传播。
除此之外,年轻消费者对「榜单」的依赖度不断提升。榜单在帮助他们迅速锁定“打卡”目标的同时,也是他们在社交媒体传达“价值认同”的重要依据。
比如万达广场已连续举办三届的万味榜活动,该活动联动全国万达广场餐饮商户,邀请广大消费者通过小程序为喜欢的地方餐厅“打榜”,评选出具备高人气的不同奖项,并给予商户相应更多流量支持。
并且,万味榜活动还配合推出IP产品万味卡,将商场全业态资源进行整合,吸引了消费者从线上走到线下,从享受美食到多元体验消费。
追现场
追星最快乐的事情之一莫过于追现场,这是不少忠实粉丝的共识。甚至对于一些有钱、有闲的粉丝来说,偶像任何一次公开露面,都希望亲临现场为其助力。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越来越多城市公共功能落地到购物中心,商场也正顺其自然成为粉丝们“追现场”的据点。明星到场对于购物中心来说也不再是新鲜事,在购物中心开演唱会、当红综艺录制、影视剧拍摄、电竞赛事等,都能为商场圈粉,吸引更多Z世代年轻粉丝。
比如今年五一期间,深圳印力中心举办了《这!就是街舞4》全国海选赛深圳站比赛。现场不仅吸引了众多周边居民驻足观看,不少在街舞圈小有名气的选手也吸引了粉丝前来“追现场”,极大提升了空间人气,也提振了购物中心夜经济的客流。
除了明星到场之外,爆款限定产品在购物中心的发售也同样会引起粉丝“追现场”,由此也为购物中心空间规划和场景打造提出了更高要求,当聚集客流出现在购物中心,如何既不影响商场的正常运营,同时又让高人气成为商场的展示面?
粉丝群
在饭圈文化中,粉丝群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具有相同喜好的人聚集在一起,他们还自发形成各种“自传播”分工链条。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明星空降粉丝群也会带来更高的粉丝粘性。
自疫情之后,几乎所有商场和品牌都意识到了“粉丝群”的重要性,特殊的环境让不少商场都建立起了自己的社群,也拥有了不少粉丝。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购物中心在社群运营上的活跃率逐渐降低。一方面在于实体商业的主要精力依然在线下空间的服务,另一方面,当消费者不需要通过线上购买购物中心产品之后,需要在“粉丝群”投入更多福利才能更大程度激发活跃。
如果套用“饭圈化”思维,不难发现“粉丝群”对于商场和品牌的重要性。
比如在微信粉丝群持续发布新品,是一个相对而言更精准的广告投放,而商家不间断“空降粉丝群”和消费者进行互动,发放优惠券等,则可以刷存在感,同时让消费者第一时间知道商场最新开店、展览等情况,消费者便会更容易代入“粉丝”身份,去向周边亲朋好友安利、相约打卡。
此外,随着社群运营的深入,也将为购物中心线上商城、孵化社群平台带来更多流量。
写在最后
养成系、人设、磕CP、打榜、追现场、粉丝群……新潮事物还在不断涌现,未来商业的想象空间也可谓巨大。
归根结底,包括“饭圈”思维在内,粉丝经济在商业项目中的体现,便是业内时常探讨的对于“私域流量”的运营。
无论是哪种“套路”,增强和消费者的情感沟通,提升粉丝对于商场、品牌的粘性,都是一件值得做,但又不容易做的事。
而在通过各种场景打造、空间运营吸粉之后,购物中心还面临着粉丝画像、粉丝消费的数据分析,以及如何联通商家进行流量转化、维持后续活跃度等问题。
如果把城市中的各大商场看做“爱豆”,那么在未来,拥有最多粉丝拥趸的那个,无疑便是商场中的“顶流”。
当然,前提是你还要有非常过硬的产品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