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管理

脑洞大开的「迷你杯」,背后有什么营销逻辑

字号+ 作者: 王晖 来源:品牌观察报 2021-12-12 我要评论

小而美的范例

 

 
在营销领域,产品的外观设计是重要的维度之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包装的大小,这已成为不少品牌的营销着力点。
 
比如可口可乐,早在2018年就开始在中国市场大力推广200ml的迷你罐新品,满足许多消费者「一口畅爽」的需求,而不是一大罐「喝到饱」。这种满足特定消费场景的新品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几年过去早已成为常规的产品系列之一。
 
 
而到了今年,对「迷你」的追捧似乎再次蔚然成风。
 
 

「迷你杯」火爆出圈
餐饮品牌齐齐凑热闹
 
今年6月底,餐饮老大肯德基在夏日中推出「元气顶瓜瓜乳茶」,主打低糖低脂轻负担,帮助人们消散烟火气,其中就有一款迷你版的「小可爱萌萌杯」。
 
 
几乎在同一时期,星巴克在六一儿童节开始买大杯送迷你星冰乐的活动,消费者到场只要用小票绘画、唱首童谣等方式证明自己是个「宝宝」,购买大杯饮品就可以获赠一杯迷你星冰乐。
 
 
至于奈雪,则是通过品牌联名的方式推新。奈雪瞄准爱喝奶茶的打工人,和每日鲜语推出迷你奶茶系列,为人们上班助力。
 
 
在品牌主动上新之外,最热火朝天的其实是消费者对品牌饮品DIY的「自创迷你杯」。
 
比如在种草圣地小红书上,随手一搜就是迷你喜茶杯的制作教程。首先需要点一份分装的芝士,再点一杯正常杯的茶饮,根据需要搭配珍珠、椰果等免费配料,倒入分装芝士的杯子中,把吸管剪短插入,一杯Mini版奶茶就制作完成了!
 
 
同为茶饮界的一点点,其产品再创作的策略也是琳琅满目。5元的奶霜加上12元的中杯四季奶青,搭配免费配料波霸,可以分装成三小杯,每杯不到6元。
 
 
对于品牌来说,迷你杯饮品是一种对产品卖点的再挖掘,是一种产品的微创新,对应的是消费者的需求多元化以及消费场景细分化,是同质化饮品赛道中的一种应对策略。
 
对于大众来说,DIY迷你杯满足了自身追求新鲜感的猎奇心理,同时能与心仪品牌的互动中收获满满的参与感与成就感,达成进一步深入的双向沟通。
 
迷你杯的风靡还反应了消费品类结构变化的趋势,《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的数据显示,规格较小的便携型产品相对当年新品的比重逐年增加,意味着迷你装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解决痛点、社交传播
迷你杯背后的营销逻辑
 
对于迷你杯的出圈,有人认为纯粹是营销噱头,实际上并没有这么简单肤浅。
 
迷你杯确实能解决消费者的痛点。
 
常规的新茶饮产品动辄是500ml的中大杯,这有助于品牌商家扩大销量,同时产品拍照也更为苗条美观,然而这种大容量并不适合所有消费者。一来,不少女生的胃口有限,常常喝不下那么多;二来,对于高糖高脂的奶茶饮品,一次喝太多容易有罪恶感。
 
反观小容量的迷你杯,正好能解决以上痛点。尤其对于爱喝茶饮又怕胖的女生,迷你杯的出现能给人「一口就能喝完」的轻量感,减轻了她们在享用时的心理负担——只要迷你杯够小,喝了就不会长胖。
 
 
在价格上,迷你杯也呈现出了独有的优势。
 
迷你杯的容量小,意味着单价也比较低。对于只想尝尝鲜,不想喝到饱的消费者来说,迷你杯可以大幅降低尝试的成本,增加产品的消费频次,正是一个合适的选择。如果愿意花同样的价钱,还可以同时品尝两种饮品口味。
 
迷你杯的价格优势,有助于扩大产品的受众群,帮助产品进一步出圈,从而扩大品牌的声量。
 
在营销层面,迷你杯可以说是自带社交传播属性。
 
不同于传统中大杯饮品的苗条挺立形象,迷你杯给人的主要印象是矮胖、蠢萌,就像一个饮品小娃娃一样,这种自带的可爱属性正是圈粉的关键。
 
科学家曾在扫描「因可爱而感到快乐」的大脑时发现,可爱的东西会对大脑中分管愉悦的「伏隔核」产生刺激,促进多巴胺的分泌,从而让人感到快乐。
 
基于迷你杯的可爱属性,加上各大品牌的积极带领,进一步触发了人们DIY「制造可爱」的行为。
 
以1点点为例,小红书博主们就给出了好喝的搭配。「奶绿+波霸+奶霜」「抹茶奶茶+波霸+奶霜」「可可奶茶+波霸+奶霜」,只要脑洞够大,小小的分装杯可以搭配出千奇百怪的新口味。
 
 
小米创始人雷军说过,让消费者参与到产品的打造与传播中,由此自然萌发的品牌「参与感」,是小米初期成功的重要因素。
 
由品牌带头饮料的迷你杯DIY风潮,正是参与感的最佳体现。平日人们只是把购买的饮品展示在社交平台,现在则是对饮品做主动的再创造,其中蕴含专属的个人创意,分享传播能带来更多的乐趣与成就感。
 
品牌追风迷你杯,还可以塑造一个潮流上道的品牌形象。
 
如今的新消费环境下,对品牌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能触达年轻人的品牌,不但要好用好看,还必须好玩。
 
而迷你杯可以说是品牌策略的一个缩影。口味好喝,颜值好看,自制好玩,这些特点助力这个新品广泛出圈,同时也在底层上帮助塑造了品牌形象。
 
 

迷你杯之外的品牌关注点:
产品创新、营销特色、触发共鸣
 
在当下的迷你杯潮流中,品牌必须要清醒认识到迷你杯只是一种产品的微创新,在短暂的出圈过后,还需有更多深入的思考。
 
笔者认为,将迷你杯作为常态产品之一,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项。
 
不同于一般的噱头,迷你杯确实能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本着消费者导向的原则,迷你杯确实可以作为日常的产品系列,拓宽产品的消费场景,就像上述提及的可口可乐一样。
 
更重要的是,产品的创新不能止步。
 
消费者有喜新厌旧的心理倾向,对于非功能定位的新茶饮,无论人们的品牌忠诚度有多高,如果长时间不推出讨喜的新品,那么大众很难做到重复消费。
 
在产品创新方面,喜茶可以说是一个标杆。
 
喜茶的创始人聂云宸说过,「在喜茶的生意里,产品是起点,品牌是核心,运营是基础......我不相信不好喝的产品可以受到大家欢迎。」喜茶媒体公关高级总监霍玮说过一件让她印象深刻的事,在一次高层会议上,不断有同事把几十款欧包和茶饮新品送来让聂云宸试吃,而他真的一一尝了。
 
 
落实到营销层面,品牌不应落入跟风的套路。
 
在多数行业内卷的大背景下,营销同质化成为一个常见的现象,在迷你杯风潮这里也一样。实际上,营销的具体策略大多类似,跟风有时候也是无意或者无奈之举。然而,要想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有一席之地,营销必须做出品牌自身的风格。
 
比如星巴克的杯子文化,星巴克一贯喜欢推出特定款式的杯子,经过几十年的积淀,杯子已经成为星巴克的品牌文化之一,无论是重大节日还是平时日常,星巴克都会发售各类设计独特的星杯。
 
 
这其中的关键,或许是对某一营销策略的长期坚持,而不是无脑跟风。
 
对于新餐饮品牌,人们的要求确实提升了,「好吃、好看、好玩」已经是必须的品牌三件套。然而这三好只是表面的现象,可以说是一种手段,而真正的目的应该是与消费者达成「共鸣」。
 
对于咖啡茶饮品牌的主要受众,生活场景主要是工作、社交、在家,在其中找到这些年轻人的共鸣点尤为重要。
 
以迷你杯为例,打工场景可以强调产品能补充元气;DIY一杯分两杯,则适用于朋友之间分享;在家独处的时候,一人份的迷你杯可以治愈自己。
 
迷你杯只是一个缩影,在这背后如何和年轻人持续共鸣,完成品牌的真正触达,是更为讲究内功的长期考验。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3.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4.本站转载文章仅作行业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cccrea_service@shopmall.org.cn),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文章
  • 沃尔玛重新「建立」沃尔玛

    沃尔玛重新「建立」沃尔玛

  • 包子配拿铁,毛大庆才敢开的包子铺!

    包子配拿铁,毛大庆才敢开的包子铺!

  • 一年狂销20亿,小罐茶又收了谁的智商税?

    一年狂销20亿,小罐茶又收了谁的智商税?

  • 深度 | 新生代时装媒体人的野心

    深度 | 新生代时装媒体人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