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管理

内资商业地产企业如何向港资和外资靠拢?

字号+ 作者:Billy 来源:中国房协商业地产智库 2019-11-22 我要评论

内资和港资及外资商业地产开发企业之间的真正差距到底在哪里?

 
中国商业地产在过去的20年里发展有如雨后春笋,大江南北涌现了数以千计的大大小小内资商业地产开发企业。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港资和外资背景的是商业地产开发企业陆续跳入中国商业地产的大舞台。尤其是以新鸿基,太古,恒隆和九龙仓为代表的港资企业更是来势汹汹。
一时间,中国商业地产行业惊涛拍浪、卷起千堆雪~

在历经多年的发展和演绎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在众多内资商业地产企业和港资或外资商业地产企业之间至今依然还存在一条相对明显的“分水岭”。虽然这是条无形无色的分水岭,但一直以来却把内资和港资及外资商业地产开发商一分为二,并深深烙在每个商业地产和零售人的潜意识里。

其实所谓的“分水岭”,就是因为内资和港资及外资商业地产企业之间存在的“差异”而产生的一条“分界线”。尽管绝大多数的内资商业地产开发企业都非常努力,也每天都在不停的学习和进步,但到头来还是无法和港资及外资的龙头商业地产企业媲美。

因此我们不禁想问:“内资和港资及外资商业地产开发企业之间的真正差距到底在哪里?而内资商业地产开发企业又如何实现向港资及外资企业零距离靠拢呢?”
01

健康的企业文化

无论是商业地产企业也好,零售品牌公司也罢,企业文化都是至关紧要的。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是否健康,不但会直接影响它的发展,而且也极有可能会因此决定这家公司能够走多远的路?然而,提起企业文化,我们在此并不是说内资商业地产开发企业没有文化或企业文化不健康,而是建议我们在企业文化的打造方面或许还有向优秀港资及外资企业学习的必要性。

 

 — 小贴士—

在过去几十年里,香港恒隆集团一直都把“昭明”(Simplicity)、“权操”(Authority)、“诚信“(Integrity)及“忠贞”(Loyalty)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并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另外,香港新鸿基地产自始自终也都是把“致力打造优质物业”作为企业核心价值的一部分,因此才会有IFC和IAPM等优质的商业作品。
当然我们同时也看到不少内资地产开发企业在企业文化方面其实也已经塑造的非常不错,相对比较优秀的比如有银泰集团,月星环球港集团和华润集团等等。尤其是华润地产,是目前众多商业地产开发企业之中唯一和港资及外资在方方面面做得最接近的一个。
 
 
02

过硬的团队质量

在团队的整体质量方面,说实话,我们内资商业地产企业和港资及外资企业之间是有一定差距的。

一方面,中国大陆商业地产本来就起步晚,所以在过去,绝大多数顶尖的商业人才和操盘手一般也都是香港人,台湾人或甚至是外国人。当然台湾在过去20年的购物中心时代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商业人才一直都停留在百货年代,所以目前活跃在中国商业地产和零售行业的台湾同胞也就寥寥无几了。

在另一方面,国内商业地产在过去10年中发展过快,导致专业的人才严重供应不足,所以在人才的质量方面也就不言而喻了。

 

提起团队的质量,我们不得不对职位的含金量稍作探讨。整体说来,绝大多数港资和外资企业在这方面的把控还是非常严谨的。举个例子,招商经理对于很多内资商业地产企业而言或许仅仅是个入门级的职位。殊不知在港资和外资企业,没有三五年的实操和历练,是很难达到租务经理级别的。正因为有些内资商业地产企业的职位给的太过随意、总监、总经理和总裁满天飞,所以在整体含金量方面也自然就黯然失色了。
03

专业的工作习惯

商业地产企业要招商,自然必不可少要和目标品牌租户之间保持紧密无间的沟通。虽然沟通工作所涉及的东西非常多,但我们从内资商业地产企业和港资及外资企业之间的差距方面在此要着重强调邮件和沟通语言两个方面的重要性。
 

对于大多数港资和外资商业地产企业而言,他们在日常的沟通中,只要能够落实到书面的,就会尽其所能不要停留在口头上。因为书面的沟通可以作为双方的“备忘录”,而且在很多时候也能在责任和义务方面彰显重要性或甚至可以在不得已的官司诉讼方面作为有力的辅助依据。因此,保持邮件沟通的习惯非常重要。哪怕在微信和其它现代沟通工具发展腾飞的年代,邮件依然是日常工作最重要的沟通方式之一。

对于工作语言方面,尤其是书面工作,绝大多数港资和外资商业地产企业都会选择英文作为第一语言,而非中文,哪怕他的沟通对象是对英文仅有一知半解,也是如此。很多人会把这样的行为误解为装腔或不接地气,其实不然。要知道不管是甲方业主还是乙方品牌的其它同事或领导,极有可能是一个中文字都不认识的外国人。因此,港资和外资商业地产企业选择使用世界第一通用语言英文的根本出发点就在于鼓励大家都使用英文沟通,避免额外的翻译工作或沟通上的误解。
04

完善的管理制度

正所谓“天下乌鸦一般黑”,人的本性就是贪婪的,都想付出少一点,获得多一些,在哪里都一样。对于治理一个国家而言,完善的法律体系非常重要,而对于管理一个企业来说,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则是关键。

 

正因如此,绝大多数港资和外资商业地产企业在商业贿赂、宴请和收受礼物方面的规定是相对比较严格的。一般情况下,除了正常的商务会餐之外(就是简单吃个便饭,顺道聊合作),他们不会随意出席不必要的社会宴请,尤其是大吃大喝或花天酒地那种。此外,就是连品牌方赠送的礼品也是不能随意接受的。因为如果礼物的价值超出标准范围内的话,那么就等于是变相的商业“贿赂”了。所以,能不碰就尽量不碰,在彼此之间保持相对简单的纯商业合作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一个企业,无论是甲方业主还是乙方品牌,如果团队上上下下长期都处于作风不正的状态的话,自然很快就会在行业内形成负面的口碑。试想,如果一个商业地产企业的高管天天晚上都在外面混夜场或私下收受现金或贵重礼品的话,那么企业的形象必然也不会太正面。而这一切其实都是可以通过管理制度去约束的,不能指望自发的纪律性或自觉性。
05

居高临下的姿态

或许大家都很清楚,绝大多数港资和外资商业地产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姿态方面相对还是摆得比较高的。除了他们的企业实力和项目的整体优势赋予他们败高姿态的“资本”以外,其实他们之所以会相对比较高冷是有其它原因的。就好比奢侈品牌一样,他们相对其它品牌也是相对比较“高傲”和“不接地气”的。

以太古、新鸿基、恒隆和九龙仓等四大港资商业地产商为例,他们的招商风格一般都是处于不温不火型的。

▨  首先:他们几乎不太可能会向品牌租户提供装补或甚至是合理范围外的免租期。

▨  第二:他们和品牌租户之间一般都是彼此平等的关系,不会随意弯下腰板去求品牌合作。

▨  第三:他们的高级管理层一般也不怎么在市场上抛头露面。正常情况下,他们只会坐镇在香港总部等重要品牌的重要人物来拜访。个人手机和其它联系方式也不太会流通在市场上,一般都很难找到本尊,甚至还有几丝神秘感。

正因为,港资和外资商业地产企业长期以来都处于居高临下的状态,所以到头来反而是品牌租户主动找上门的多。平时也不太需要搞什么大型招商会或漫天铺地的去找品牌,反而静悄悄的就把铺位给招满了。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开业的上海ITC(新鸿基旗下项目)就是个典型的案例。

智库观点:
在港资和外资背景的商业地产企业虽然在整体上确实超前于内资商业地产开发企业,但我们同时也看到其实有不少优秀的内资地产开发商已经追了上来或甚至有赶超的态势。在商业地产项目遍地开花,百家争鸣的今天,我们最需要的或许不是“量”,而是“质”。即在品质得以保障前提下去发展数量。我们希望无论内资企业也好,外资公司也罢,大家都可以彼此互相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一起为中国商业地产和零售行业传递更多正能量。

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平台仅作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3.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4.本站转载文章仅作行业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think_tank@zgrfht.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文章
  • 时尚买手如何做好商品企划?

    时尚买手如何做好商品企划?

  • 商业地产如何做好场景设计?

    商业地产如何做好场景设计?

  • 2019年6月商业地产品牌发展报告

    2019年6月商业地产品牌发展报告

  • 60家商业地产企业产品线盘点

    60家商业地产企业产品线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