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cci创作总监亚力山卓·米开理(Alessandro Michele)在2015年刚上任时,曾创造过一段为人称道的传奇——
当时大秀即将开幕,前创作总监却突然离职,引起一片哗然。作为多年“无名”副手的米开理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接任,他一改品牌往日优雅却保守的形象,带来了一场大胆前卫、惊艳众人的全新品牌大秀,此后让一度低迷的Gucci重登巅峰。
2015米兰时装周Gucci秋冬女装大秀 | 图源网络
米开理重视与艺术家的合作,艺术展览也逐渐成为Gucci一大突出的品牌文化。2015年10月,Gucci在中国推出首个展览“已然/未然”,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以各自的思考与Gucci一同探讨“何为当代”的命题,轰动一时。而今年5月,Gucci在100周年之际举办的“古驰原典”展览,则以米开理上任六年以来的广告创意为原型打造了一个“情绪游乐园”。
Gucci在中国首个展览“已然/未然”| 图源网络
随着人们对“逛展”的需求越来越高,品牌艺术展也成为一种值得引起关注的新型沟通形式。
之所以说是“新型”,是因为尽管品牌办展并不新鲜,但更多局限于时尚品牌,停留在赚眼球的产品曝光层面。“对于国内观众来说,展览的定义是很模糊的,经常与博览会或快闪店混合使用,涉及零售和产品展示等方面,”时尚策展人Pooky Lee在接受精奢商业日报采访时曾谈到:“他们举办展览的最终目的是为观众带来新鲜的体验,以丰富品牌资产。”
时尚与艺术息息相关,相较其他领域的品牌,时尚奢侈品牌也都更热衷借助艺术展来更好地与消费者沟通,而“高阶玩家”甚至会直接盘下艺术展馆。
2014年于巴黎开幕的路易威登基金会博物馆,由著名建筑师弗兰克·盖里设计,主要用于举办艺术展览,其中既有像马蒂斯、毕加索、梵高、莫奈等等世界闻名的艺术家藏品,也有许多年轻的当代艺术家作品与展览,以支持全球范围内的艺术创作。
LVMH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伯纳德·阿尔诺曾向艺术博物馆杂志表示,艺术赞助是集团战略和经济计划的基石,指引旗下公司的创新价值观。
基金会还在东京、慕尼黑、威尼斯等地设立路易威登空间,2017年落成的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成为其在中国举办当代艺术展的一大阵地。目前正在展出的美国标志性艺术家辛迪·舍曼作品,就来自路易威登基金会典藏。
2017年同年开放的Prada荣宅,是经品牌出资修缮的上海百年宅邸。它既是Prada在中国举办发布会等各种活动的场地,也是其基金会与合作艺术家不定期策展的空间。
这些品牌专属的艺术空间,让不管是品牌自身的展览还是合作赞助的艺术展,都有了特定的线下场域去承接。
一方面,它能够将更多元的艺术表达与文化理念带给大众,呈现出较强的文化公益性;另一方面,它也在消费者心中建立品牌与艺术之间更为实体与深度的关联,积累对品牌的好感度与价值感知。但是设立艺术基金会、建立专门展馆,更多是国际集团巨头之间的艺术较量,相比品牌效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更为显著。
围绕品牌发展历史或经典产品而展开的艺术展,品牌本身即是主题,比如“看见LV”、“感知香奈儿”等等。展览通过多媒体的内容呈现与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带领参观者深入探索品牌故事以及背后的历史进程与审美变迁。
上海西岸艺术中心正在展出的“迪奥与艺术”展览亦是如此,品牌邀请中外多位艺术家以LADY DIOR这款经典手袋为灵感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演绎,以展现时尚经典与当代艺术的碰撞。
而宝马近期的展览“景观意象”,则展出了知名艺术家大卫·霍克尼于1995年从60年代英国青年文化摇摆伦敦中汲取灵感而创作的艺术车,使其不再只是一辆车,而是被赋予更多的艺术价值。
面对日益碎片化的信息传播环境,一个融合多元叙事手段的沉浸式品牌展,让消费者能够较为完整、高效地接收品牌信息,而通过艺术展品,品牌与消费者之间也能够建立较深的互动与连接。
如今的品牌展,大多也是“网红展”,明星与KOL的打卡吸引着消费者前去参观,造型独特的展品与光线讲究的背景墙,使一些展览的角落成为众人排队拍照的地方,而拍照打卡后的社交分享,则为展览带来更多的二次传播曝光。
但是,如果品牌没有足够的历史沉淀与文化价值积累,展览也没有超越产品的创造性思考,品牌展就很可能变成升级版的快闪店,或者“类展览”的零售场域,艺术性也无从体现。联觉艺术学者鲁斯桉在接受Vogue Business采访时谈到:“(有些)展览橱窗与货柜无异,还可直接现场下单购买,与其说是艺术展,不如说是闹哄哄的促销大卖场。”
与艺术家合作,围绕某个具有探讨价值的议题进行创作,成为品牌更普遍的选择。展览的主题与品牌精神有着内在关联,但也应保留探讨的开放性。
比如Gucci的展览“已然/未然”探讨了“当代精神”,而之后的“策展米开理”、“艺术家此在”等展览也都是以艺术家合作策展与创作的方式,前者由不同艺术家围绕杂志《A Magazine Curated By Alessandro Michele》创作摄影作品,后者则由莫瑞吉奥·卡特兰邀请30多位艺术家一起讨论“复制”这一话题。
而这也并不局限于消费品牌。近期于上海K11美术馆开幕的「浪潮与浪潮」跨媒介青年潮流艺术展览,便是由新锐内容厂牌Yiyouth携手UCCA Lab共同推出,与艺术家们一起展开数字时代分流下的反身性探索。
这场艺术展作为Yiyouth“WAVE WAVE·浪潮&浪潮”青年季活动当中的一部分,以艺术为沟通媒介,着力于探讨新世代青年如何在流量汹涌的时代建立起个体“支点”,与年轻人建立持续深入的互动。
Yiyouth X UCCA Lab“浪潮与浪潮”展览 | 图源Yiyouth
对于内容厂牌来说,其与艺术的联结或许更为紧密,在展览的内容共创上也有其天然优势。早在此前,Yiyouth就基于对年轻人的精准洞察,持续输出过趋势研究、文化观察、话题事件等多元化内容,并通过IP孵化、创作者扶持计划、文创衍生品、创意快闪等形式,多维度联结青年文化与创意场域。
而此次「浪潮与浪潮」艺术展览所探讨的“青年一代如何应对数字化浪潮”,是Yiyouth与艺术家们共同关注的社会性时代命题。Yiyouth旗下“DT财经”、“塔门”、“有数青年观察局”3个IP的作品也将在展览中特别呈现,借由艺术展览打造更多维度的青年场域。
Yiyouth X UCCA Lab“浪潮与浪潮”展览 | 图源Yiyouth
跟线下事件、快闪店等营销相比,将品牌艺术展定位为艺术跨界合作或许更为准确。通过这样的艺术跨界,品牌得以借助艺术打造更具文化底蕴与内涵的品牌形象,而艺术家们则在品牌的支持下得以面向更广泛的大众群体进行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自行或联合办展,品牌也会通过赞助展览等合作方式来跨界艺术。比如近期大热的“成为安迪·沃霍尔”展览,由凯迪拉克荣誉呈现,香奈儿则是首席赞助。而安迪·沃霍尔曾为这两大品牌都创作过系列作品,此次展览也展出了这些作品手稿,从内容上也呼应了这两大品牌与艺术的联结。
而如果将范围再扩大一些,除了办艺术展,不同领域的品牌、行业或平台方还会选择与艺术家联名等方式来跨界艺术。
今年天猫小黑盒推出“盒子艺术馆”项目,就通过与艺术家们联手,探索以线上线下特色展览的形式发布新品趋势,推动艺术消费市场的发展。
而双11期间,天猫也联手8位艺术家在上海、成都、武汉打造了六大主题装置空间,以日常物品为媒介,为消费者打造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全方位的艺术体验,实际也对应了天猫今年双11的主题“用心11感受”。
对于品牌来说,像办艺术展这样的跨界活动可能难以带来直接的销售转化,但品牌价值的积淀却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一方面,艺术展赋予品牌以更多文化资产,为品牌建设注入更多创造性的活力;另一方面,艺术展的“公共性”也展现出品牌在文化艺术传播上的社会责任。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与品牌价值相得益彰的艺术展将不仅是一场广泛传播的营销沟通,更是品牌精神进行持续塑造的进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