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在城市演进的价值传承中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不可替代性。
对待工业遗址,需要以“保护”和“更新”为基本核心。一方面,要对原有历史沉淀、文化印记、空间特征、立面风貌等做最大程度的保留和修复;另一方面则需从城市发展出发,适应新的业态变革和商业生活的需求,推动空间复兴,从而催生新的可持续发展生机。
本文将盘点西安两处知名工业遗址,来看如何将空间活化与更新:
叁伍壹壹TFEP位于西安市昆明路与民洁路附近,原址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五一一工厂,因此成为该项目的名字由来。该工厂于1949年建厂,曾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军需毛巾厂。
项目设计团队以“微更新、轻改造”为主导理念,将园区定义为“新型社区中心”,对1座老⼚区、77棵大树、3栋包豪斯⻛格的厂房以及10栋具有年代感的⽼建筑,进行了改造更新。
保留了包豪斯⻛格的工厂改造酒店
在改造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超大厂房、超高挑高、超低密度和恰到好处的绿植等空间特色,将室内结构的改动降到最小幅度。
例如,在表现形式上,提取“线”的元素,呼应项目原址纺织工业背景,将工业时代遗存下的制造设备改造为艺术装置,达到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由于整个厂房的层高较高,设计师在内部进行适当加建,将其分成两层。在不规则形状的混凝土屋顶之上,双层真空覆膜起到了很好的保温隔热,而墙面的对称开口,又保证了必要的空气流通。在这里,全天采光完全无需通过灯光照明来实现,井田阡陌式的动线,引导着市民进行彼此间的穿梭。
在业态规划方面,项目引进了生鲜集市、餐饮、咖啡、酒吧、烘焙、花艺、宠物、书店等生活与文创业态,既强化了园区文化属性,凸显差异化竞争优势,又体现了社区商业的属性。
在场景感知上,基于原有厂房结构的天然动线,从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多维度提炼整座园区的趣味性。比如专属IP“花先生和鱼小姐”的打造,让角色情景融入园区实体空间与导视之中,迅速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微信表情包的推出,则让社交从线下延伸至线上。
西安大华·1935前身为长安大华纺织厂,自建厂开始,大华就是当时政府的管控企业,成为西北地区历史上建立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现代化机器棉纺织企业。
2011 年,厂区整体开展了第一次更新工作。项目团队采用“谨慎的加法”和“积极的减法”策略,着重梳理了公共空间和各生产流线,着力打造了一条独特的、凸显纺织厂空间特色的中心轴线,完成了厂区大部分物质空间的更新,形成了大华博物馆、剧场及具有场所感的公共景观空间。
2017年迎来了第二次更新,此次侧重于商业逻辑的打造、重塑动线,对公共空间的格局及中庭的位置进行了整体及局部调整,形成更密集的商业环线结构。
工业建筑转化为人的活动空间存在几个难点:例如体量大、主辅楼主体结构多样、保护性要求及多种业态混合,都为消防及设备布置等带来技术问题,需要通过设计来扬长避短,整合技术难点。
项目团队以“线”为设计概念,“xian”既是西安的拼音,同时中文的“线”,暗藏了大华纺织厂作为西安纺织业先驱的身份,将现有的南北区厂房被划分为六大既独立又串联的主题空间,复古的空间命名以怀旧的方式暗合纺织厂车间元素,形成了丰富的现代商业集合空间。
以立面设计为例,在保护性要求的制约下,立面设计无法实现大规模的显著变化,因此,立面设计采取局部替换,适度打开外墙,有限地使用新材料,调整建筑的色调、材质,使其更加契合商业性。
最后,在活化内容方面,项目将文化、艺术与商业结合起来,拓展了众多以 “文创”为概念的产业园形态的工业遗产改造模式,为工业遗产的更新带来了新的可能。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项目官方资料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