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D中国一周资讯
中缅合作缅甸曼德勒—皎漂铁路项目可行性研究谅解备忘录签署仪式举行
人民网仰光1月10日电 (记者李秉新) 中缅合作开展缅甸曼德勒—皎漂铁路项目可行性研究谅解备忘录签署仪式10日在内比都举行。中国驻缅甸大使陈海、使馆经商参赞谭书富,缅甸交通与通讯部长丹欣貌、副部长觉苗、常秘温坎等出席仪式。
陈海大使表示,去年初,习近平主席对缅甸进行历史性访问,开启了中缅关系新时代。一年来,中缅双方积极落实习近平主席访缅成果,统筹推进抗疫与务实合作,取得一系列可喜进展。铁路方面,木姐—曼德勒段在完成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双方围绕技术方案和融资方式开展深入探讨。曼德勒至皎漂段完成可行性研究意见征询,得到缅甸政府各部门及铁路沿线各省邦的支持。几天前,我们还见证了缅甸使用中国无息贷款购买28节列车车厢的到港交付。双方铁路领域合作克服疫情影响,持续向前推进,成果来之不易,是中缅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写照。
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缅甸也将开启新一届政府五年执政期。站在历史新起点,中方将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邻国分享发展红利。铁路作为国之动脉,将促进缅甸发展。中国境内云南大理到瑞丽段铁路有望于2023年底建成通车,直达中缅边境。中缅铁路连接及缅甸境内铁路建设,将使缅甸同广阔的亚欧大陆更紧密地相连。促进推动缅甸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助力缅甸国内和解与和平进程。希望双方共同努力,在可行性研究基础上,推进相关铁路建设进展,让两国特别是缅甸人民早受益、多受益,续写新时代中缅胞波情谊新篇章。
丹欣貌部长表示,中缅友好历久弥新,务实合作日益紧密。习近平主席访缅期间,双方就开展交通领域合作达成诸多共识,包括曼德勒—皎漂段铁路在内的中缅铁路合作是两国共建“一带一路”和经济走廊的重要项目,缅方高度重视。铁路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对便利人员往来、货物运输,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感谢中方长期以来对缅方和平发展及铁路事业的支持与帮助,相信铁路合作将使两国人民受益,中缅胞波情谊也将在合作中愈发深厚。
在陈海大使和丹欣貌部长见证下,中铁二院缅甸首席代表王国良和缅甸交通与通讯部铁路局技术管理司司长昂温签署曼德勒—皎漂铁路项目可行性研究谅解备忘录。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广州首个地铁上盖TOD住宅项目交付
项目航拍图。(央广网发 通讯员 供图)
央广网广州1月8日消息(记者官文清)记者今日了解到,广州地铁13号线官湖车辆段大型上盖综合体“星图花园”,首次交付的808套房源完美收官,这标志着“TOD模式”在广州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据介绍,该项目由上海宝冶承建的,是广州首个地铁车辆段上盖项目——星图花园,该项目以港铁TOD模式为范本,融合“轨道交通+商业配套+生活住宅+公园社区”的新模式,使交通资源和土地资源高效融合,创造性地实现“住行合一”的人居理念。
据了解,2017 年 12 月 1 日,广州地铁通过招拍挂方式成功获得增城区新塘镇地铁 13 号线官湖车辆段上盖地块。
该地块的获得开创了广州市利用地铁车辆段上盖地块进行综合开发的先河。
2018 年 8 月 10 日,由广州地铁集团与越秀集团共同投资组建的合作平台——广州市品秀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正式亮相,形成了 " 轨道 + 物业 " 的核心业务模式,透露将在更多的地铁车辆段项目进行复制,以支持广州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
品秀 • 星图花园作为品秀公司成立以来打造的首个项目,位于增城新塘、地铁十三号线官湖站车辆段上盖。总建筑面积约 130 万㎡,包含普通住宅、复式等多种产品形态,是广州东 TOD 新城百万级住宅项目之一。
作为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项目与地铁 13 号线官湖站(也是在建 23 号线站点)有机连接,希望达到出行无忧。项目规划了 12 年全龄段教育体系、花园式购物风情街、医疗卫生站等生活配套。社区内部园林借鉴了日本大阪难波公园园林设计,将利用车辆段上盖独有高差打造层级递进落差园林,展现独特罕见的空中花园风貌,构建绿色生态的地铁文化社区。
开创广州轨道交通土地集约利用开发新路径
广州地铁集团董事长丁建隆表示,希望在接下来的合作中,广州地铁集团与越秀集团强强联合,依托各自的品牌和资源优势,将地铁设施建设与上盖物业开发紧密融合。
通过盘活地铁沿线的资源,增加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更加丰富城市功能,共同打造地铁车辆段上盖品质人居,构建以倡导绿色公共出行为理念的新型生活方式,为推动广州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增城区区长陈勇指出,13 号线官湖车辆段及上盖综合开发项目开创了广州轨道交通土地集约利用开发的新路径。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增城城市的品位,完善城市的功能,吸引更多的广州中心城区高素质人才,优秀人才聚集增城,助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根据此前出地规划,官湖车辆段地块净用地面积约32.33万平方米,容积率2.81,计容面积87.7万平米,其中住宅 79.6万平米,商业2.5万平米,公建配套5.2万平方米,限高120米。该项目具体的建设内容包括:12栋24~32层高层住宅,11栋24~28层高层住宅、8栋别墅、以及2.5万方的商业。
另外,项目还配建18班初中、42班小学、18班幼儿园、公交首末站、老人服务站、卫生站、健身场所、托老所等。未来将打造为近郊精品住宅大盘,整体定位为“地铁上盖·全学龄教育·全配套大盘”。可通过地铁13号线快速直达未来广州东部交通枢纽新塘站,还可较快通达黄埔、天河等中心区域。
▲ 项目总平面图
目前周边有顺欣花园、中海联睿品、锦绣天伦花园、中森名苑、招商臻园等楼盘,在售的一手房均价在2.5万-3万/㎡,二手房均价在1.8-2.2万/㎡之间。
此次TOD住宅项目“星图花园”成功交付,标志着“TOD”模式在广州首次拉开序幕,从概念走向实处。作为广州首个“TOD”项目施工总承包方,上海宝冶保质、保量的完成交付,为宝冶集团在地铁上盖项目市场拓展和承建方面提供具有指导性且可靠的管理经验与技术支撑,进一步扩大了上海宝冶在“TOD”项目市场的品牌影响力。
3200亿!这个地方将要打造“米字型”高速铁路网+都市圈轨道交通网
(一)南昌“米字型”高铁工程。推进昌九客专、昌景黄铁路建设,规划建设常岳昌铁路、咸修昌铁路、昌厦(福)铁路,形成南昌“米字型”高速铁路网,提升南昌对外运输大能力、高速化通道能力,提升南昌城市铁路枢纽功能和在全国的交通枢纽地位。项目建设总里程700公里,总投资1200亿元。
(二)大南昌都市圈轨道交通工程。由南昌市城市轨道交通网和大南昌都市圈城际铁路网组成。建设南昌市轨道交通3号线、4号线、1号线北延和东延、2号线东延、3号线南延、5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等工程,适时推动南昌城市轨道交通适当向周边城市延伸,构建广覆盖强辐射的南昌城市轨道网。统筹规划城际交通网络,规划建设南昌至抚州、南昌至丰城至樟树、南昌至高安等城际铁路,构建以南昌为中心的放射型城际铁路网,密切大南昌都市圈城际交通联系,实现大南昌都市圈轨道交通一体化。项目建设总里程500公里,总投资2000亿元。
为更好发挥交通先行引领作用,推动交通强省建设,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稳中求进、适度超前,紧跟国家交通现代化步伐,推动交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全国前列的交通强省,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提供坚强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省,交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基本形成“江西123出行交通圈”(大南昌都市圈、赣州都市区及其他城镇群1小时通勤,南昌至省内其他设区市、设区市至辖内县城1小时通达;南昌至周边省会城市、省内其他各设区市之间2小时通达;南昌至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融入“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基本实现综合枢纽10分钟换乘、建制村15分钟到候车站点、乡镇15分钟上国省道、县城20分钟上高速公路、设区市中心城区30分钟进机场和高铁站。城市交通拥堵基本缓解,无障碍出行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人民满意度明显提高。
——基本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大幅提高。综合交通线网规模达到24万公里以上,高速公路覆盖10万人以上城镇,高铁、机场、高等级航道覆盖所有设区市,铁路覆盖90%以上县(市、区),长输管道天然气覆盖所有县(市、区),邮件快递网点覆盖建制村。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交通关键装备先进安全,人才队伍精良,市场环境优良,基本实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全国前列的交通强省,交通基础设施规模与质量、技术装备研发与制造、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交通安全水平、治理能力和文明程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服务和保障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建设。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布局完善、立体互联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
1.完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布局。补短板、优结构、促融合、提品质,加快形成以沪昆、京港澳“双轴”为支撑的“六纵六横”综合运输大通道,着力构建“陆上、水上、空中”三大国际运输战略通道。建成“六纵六横”铁路网、“十纵十横”高速公路网、“十纵十一横”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一主一次七支”民用运输机场网、“两横一纵十支”航道网、“三纵四横五环”输气管道网、“十字型”输油网架,各种交通方式统一规划布局,以枢纽城市、客运和货运枢纽节点建设为纽带,促进各种交通方式综合立体互联、智慧高效衔接,形成区域综合交通协调发展新格局。
2.建成发达高效的快速网。以高铁、高速公路、民航为依托,着力构建“航空、高铁、通勤”三大快速交通圈,更加密切江西与国际国内主要城市空中联系,更加密切江西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国内主要经济区的联动发展,更加密切省内各主要城市的互联互通。加快建设以大南昌都市圈、赣州都市区为中心的大能力高铁通道,加快高速公路主通道扩容和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络,加快干支线机场新建扩建,大力提升南昌昌北国际机场辐射能力。到2035年,全省高铁运营里程达到35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万公里,民用机场达到9个。
3.建成高效通畅的干线网。以干线航道、普速铁路、普通国省道、油气管道为依托,着力构建能力充分、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干线网络体系。振兴赣鄱千年黄金水道,建设世纪水运工程浙赣粤运河,完善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布局,发挥南北水运大通道优势,形成内河水运新格局;优化普速铁路网络布局,补齐赣西北、赣东南地区铁路短板;提高普通国省道技术等级,促进城区过境段公路与城市道路顺畅衔接、协同发展;扩大油气管网覆盖面,实现“县县通管输气”。到2035年,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600公里以上;普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4000公里以上,铁路支线或专用线覆盖主要港区和物流园区;普通国省道里程达到2万公里以上,等级基本达到二级公路及以上;天然气长输管道规模达到4000公里以上,成品油长输管道规模达到1000公里以上。
4.建成广覆盖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网。以县、乡、村道为依托,着力构建覆盖广泛、深度通达的农村交通网络。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重点推进以县道三级和乡道双车道为主的农村公路建设,建立规范化可持续管护机制。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与旅游资源富集区交通建设。大力推进民族乡村、贫困地区、农场林场交通发展。用好低空空域,有序推进通用机场和直升机起降点建设,实现通用航空服务省域全覆盖。加强农村邮政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快递物流园区和乡镇“快递超市”建设。到2035年,基本实现县道三级及以上和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通用机场达到40个以上,直升机起降点达到200个以上;实现快递物流园区设区市全覆盖、快递物流中心县级全覆盖、“快递超市”乡镇全覆盖、邮件快件转接点建制村全覆盖。
5.建成便捷顺畅的城市(群)交通网。
大南昌都市圈。围绕“一核两极两轴、三组团多支撑”空间布局和“圈层推进、一体衔接”要求,加快构建对外高效联通、内部有机衔接的“两环九射线”综合交通网,形成南昌“米字型”高速铁路网、“两环十一射”高速公路网、“五纵四横”干线公路网、放射型城际铁路网、广覆盖强辐射的南昌城市轨道网,形成1小时出行圈。
赣州都市区。围绕“一核五心三轴”空间布局,构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综合客货运枢纽体系,加快建设赣州四通八达的高速铁路网、“一环七射”高速公路网、“五纵三横”快速路网、“八纵十一横”城市主干道路网、“一纵一横”城际铁路网、“一纵两横一联”城市轨道网,打造都市区“1小时”交通圈。
城际交通。统筹规划城际交通网络,合理规划建设城际铁路,加密高速公路,增加城市间交通通道,密切城际交通联系。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机场、高铁站的快捷联系,适时推动中心城市轨道交通适当向周边城市延伸,完善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连接的快速道路网络,加快机场、高铁站集疏运体系建设,提升中心城市辐射能力。
城市交通。科学制定和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推进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强化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完善快速路、主次干路、支路级配和结构合理的城市道路网,打通道路微循环,提高道路通达性。
6.建成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着力打造南昌——九江国际性门户枢纽,着力构建赣州、上饶、赣西组团全国性综合枢纽,加快推进一批区域性以及县级综合枢纽建设,形成“一核三极多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按照“一体衔接、零距离换乘”要求,加快推进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和南昌东高铁站2个特大型、赣州西等14个大型及一批中小型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推动高铁、城市轨道、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等接入,全面提升枢纽服务水平和辐射能力。按照“集约高效、无缝化衔接”要求,高质量建设九江彭湖国际港、南昌昌北国际物流港、南昌向塘物流港、赣州国际陆港等4个综合货运枢纽,大力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打造一批公铁空、公铁水、江海直达等联运枢纽。加强枢纽综合开发和统一经营,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实现交通与产业、城镇、商贸等联动融合发展。
(二)发展先进适用、特色鲜明的交通装备系统
7.打造万亿交通装备产业。加快壮大江西航空产业,打造飞机研发设计、生产试飞、大飞机部件、航空转包和零部件加工一体化的航空制造产业链,推动形成产业集聚,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形成整机制造与航空配套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加快布局智能网联汽车,提升创新发展水平,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发展船舶产业,重点打造中小动力船舶、船业配套等水上交通装备产业。到2035年,形成万亿级交通装备产业。
8.加强交通装备研发制造和技术升级。积极支持省内相关科研院校和企业参与3万吨级重载列车、智能化客运列车等交通装备的研发和制造。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和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环保型交通装备及成套技术装备。加强交通装备的智能检测监测和运维技术应用研究。加速淘汰落后技术和高耗低效交通装备。
(三)构建便捷舒适、经济高效的运输服务体系
9.推动客运服务一体便捷化。加强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及城市公交等出行方式有效衔接,实现智慧交通服务全覆盖,形成电子票务、无感安检、智能引导、快捷登乘、行李托运等一体化全程服务体系。加密南昌昌北国际机场等国际航班航线,提升国际长途旅行的快捷舒适性。完善综合客运枢纽换乘功能,提高航班准点率,科学设置城市候机楼、高铁无轨站、旅游集散中心,实现国内出行便捷高效。推动城市公交向周边延伸,优化城市公交线路及站点布局,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有条件的县(市、区)实现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到2035年,基本实现江西交通出行“123”目标。
10.推动现代物流服务绿色化、国际化、高效化。加快现代化航道和港口设施建设,完善重点港口、物流园区集疏运体系,推进公铁、公水、铁水等多式联运,实现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和水运有序转移。以九江区域性航运中心为龙头,大力推进江海联运、江海直达。以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智慧物流中心为依托,积极引进或组建货运航空公司,完善航空物流网络,大力发展航空货运。优化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完善城市物流服务体系。统筹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站点资源,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到2035年,运输结构明显优化,水路、铁路货运量占比达30%以上。
11.加快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深化交通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专列、旅游风景道、旅游航道等发展。完善客运枢纽、高速公路服务区及水上服务区等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鼓励运输企业发展旅游专线、观光巴士和观光游轮等“运游结合”模式,不断提升交通旅游服务品质。大力发展共享交通,完善提升移动智能终端技术服务系统,实现出行即服务。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大力发展应急救援、医疗救护、农林作业等航空公益服务,培育充满活力的通用航空市场。大力推广飞行培训、航空体育、体验飞行等航空消费活动,重点推进一批航空小镇建设。
(四)增强富有活力、智慧引领的科技创新能力
12.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运维安全保障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轨道交通性能监测与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的引领作用,支持省内交通领域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通过资源优化组合联合建设跨学科跨领域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到2035年,在智慧土建、轨道交通、航空航运、载运工具等交通领域内建成5个以上国家级创新平台,构建结构合理的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平台体系。
13.加快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全面加强新一代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基于人工智能、5G、云计算、区块链技术的全省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搭建交通基础设施运营、交通运输客运信息、物流信息等平台。加快推进我省新一代交通控制网和智慧交通示范工程建设,打造示范样板。
(五)构建完善可靠、反应快速的安全保障体系
14.提升交通本质安全水平。对接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完善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地方标准体系。持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投入,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全面推行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施工,建立品质工程评价指标体系,打造平安百年品质示范工程。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养护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实现交通基础设施运行全方位、全过程动态监测和检测,增强交通基础设施耐久性和可靠性。强化载运工具质量治理,完善升级载运工具安全技术及配备标准,严格执行产品准入管理制度和强制报废标准,保障运输装备安全。
15.完善交通安全生产体系。完善依法治理体系,健全我省交通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完善安全责任体系,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明确部门监管责任。完善预防控制体系,加大安全预防投入,建立第三方安全管控和技术服务制度。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交通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建设,强化数据资源保护,增强科技兴安能力。完善支撑保障体系,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建立自然灾害交通防治体系,提高交通防灾抗灾能力。加强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切实提高交通安全水平。
16.强化交通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健全综合交通应急管理法规制度,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实现应急处置信息共享。强化应急救援装备配备,推动新型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应用。建设省市县三级交通应急保障基地,实现应急救援能力全覆盖。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构建以专业队伍为骨干、其他救援队伍共同参与的交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提升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发展社会应急救援力量,推动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和征用补偿机制。
(六)强化节约集约、低碳环保的绿色发展理念
17.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土地、岸线、空域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综合交通枢纽与周边用地的一体化开发,提升用地效率。开展交通资源循环利用相关专项研究与应用示范,推进交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打造全国性交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
18.强化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优化交通能源结构,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应用。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统筹油、路、车治理,有效防治公路运输大气污染。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控制标准及船舶排放区要求,推进船舶、港口污染防治。降低交通沿线噪声、振动,妥善处理好大型机场噪声影响。开展绿色出行行动,倡导绿色低碳出行理念。
19.强化交通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交通生态修复责任,强化生态保护、水土保持措施及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建立科学合理的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保护修复体系。推进生态选线选址,强化生态环保设计,避让耕地、林地、湿地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国土空间。加强铁路、公路、航道沿线及机场周边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打造最美交通干线、最美水运岸线。
(七)构建内外联动、双向互济的内陆开放新格局
20.拓展对外开放通道。构建以水陆空交通为基础的向南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向东对接长三角地区和海峡西岸城市群、向西对接长株潭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向北对接京津冀地区和新亚欧大陆桥的出省出海出境开放通道格局,建设标准统一、布局合理、竞争有序、运行高效的口岸体系,打造以水陆空运输无缝对接、铁海江海多式联运和通关贸易一体化为特征的现代集疏运体系,实现货物进境与沿海同价到港、出境与沿海同价起运、通关与沿海同等效率,有力支撑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
21.深化交流合作。积极争取国际性交通大会来赣举办,吸引重要国内外交通组织来赣设立分支机构,打造省内交通领域国际合作交流新平台。支持省内交通企业“走出去”,主动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运输市场合作,提升我省在国际交通领域的影响力。积极开展省际间地区合作,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峡西岸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领域合作,拓展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八)建设精良专业、创新奉献的交通人才队伍
22.培育高水平交通科技人才。瞄准交通科技前沿和新兴交通产业,坚持高精尖缺导向,以省内交通领域高校及科研机构为平台,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交通一线创新人才。依托省内交通行业大型企业,通过重点工程培养高水平的技术管理型人才。加强江西省“双千计划”交通领域人才工程建设,做好交通领域顶尖人才的培养工作,推进交通高端智库建设,完善专家工作体系。
23.打造素质优良的交通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创新举办职业技能赛事和劳动创新成果展等活动,积极鼓励交通领域劳动者提升技能,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依托省内交通领域职业院校,构建适应交通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支撑江西制造、江西品牌的交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24.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交通干部队伍。落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交通干部队伍要求,打造一支新时代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交通干部队伍。加强优秀年轻交通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推进交通干部队伍培养机制的改革创新,不断激发交通干部人才队伍的创造活力。
(九)建设文明法治、协同高效的行业治理体系
25.深化行业改革。健全市场治理规则,深化全省交通运输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建立完善与交通强省相适应的综合交通法规体系,统筹推进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等重点领域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制定修订。紧密对接国家铁路、公路、航道、空域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适应全省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省内交通运输企业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统筹制定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治理体系。
26.培育交通文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推动江西交通文化建设。着力提升全体交通参与者文明素养,营造文明交通环境,推动全社会交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建立统筹协调的交通强省建设实施工作机制,加强统筹谋划和综合协调,适时开展评估,视情况调整目标任务和工作时序。省直相关单位要落实部门职责,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各市、县(市、区)党委和政府要落实主体责任,健全工作机制,狠抓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地落实,形成统一领导、部门协同、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军地互动的整体工作格局。
(二)强化要素保障。建立交通强省重大项目库,优先保障项目用地。优化省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强化省级对快速网、干线网的统筹,市、县(市、区)要落实基础网建设的主体责任。创新投融资模式,充分发挥国有交通企业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引导民营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组织参与交通强省建设。充分利用混合所有制和各种渠道资金,研究设立交通强省发展基金。
(三)加强政策支持。各地各单位要科学配置公共资源,促进自然资源、环保、财政、金融、投资、产业、贸易等政策与交通强省建设相关政策相互协同。省直相关单位要加强与国家部委的沟通衔接,在政策上争取国家层面的更多支持。
(四)鼓励先行先试。以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为契机,探索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江西经验”。引导、支持市、县(市、区)和企业开展省级试点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在交通强省建设中先行先试。
附 件:
推进交通强省建设重大工程
为建成高水平交通强省,着力打造一批能够在全国领先、具有标志性和引领性的重大工程项目,着重打造世纪水运工程、八大千亿工程、万亿交通产业。
一、世纪水运工程
即浙赣粤运河工程。浙赣粤运河由赣粤运河、浙赣运河组成,其中赣粤运河规划全长约1228公里(江西境内全长758公里),规划投资匡算约1500亿元;浙赣运河规划全长约760公里(江西境内全长410公里),规划投资匡算约1700亿元。浙赣粤运河是“四纵四横两网”国家高等级航道网布局规划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全国高等级航道网布局,形成内河水运新格局,高效连通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家战略区域,重新奠定我省南北水运大通道的优势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提升我省区位优势,推动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二、八大千亿工程
(一)南昌“米字型”高铁工程。推进昌九客专、昌景黄铁路建设,规划建设常岳昌铁路、咸修昌铁路、昌厦(福)铁路,形成南昌“米字型”高速铁路网,提升南昌对外运输大能力、高速化通道能力,提升南昌城市铁路枢纽功能和在全国的交通枢纽地位。项目建设总里程700公里,总投资1200亿元。
(二)大南昌都市圈轨道交通工程。由南昌市城市轨道交通网和大南昌都市圈城际铁路网组成。建设南昌市轨道交通3号线、4号线、1号线北延和东延、2号线东延、3号线南延、5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等工程,适时推动南昌城市轨道交通适当向周边城市延伸,构建广覆盖强辐射的南昌城市轨道网。统筹规划城际交通网络,规划建设南昌至抚州、南昌至丰城至樟树、南昌至高安等城际铁路,构建以南昌为中心的放射型城际铁路网,密切大南昌都市圈城际交通联系,实现大南昌都市圈轨道交通一体化。项目建设总里程500公里,总投资2000亿元。
(三)昌北国际机场智慧空港工程。昌北国际机场智慧空港工程是建设南昌——九江国际性枢纽城市的支撑和引领性工程。重点推进南昌昌北国际机场三期工程建设。规划建设南昌航空口岸、空港物流中心、昌北(乐化)一级铁路物流基地,推进龙头岗码头二期工程,推进空铁联运、水陆空多式联运;加快推进南昌国际邮(快)件监管中心二期建设;将昌北国际机场打造成连接全国主要城市和世界重要枢纽机场的航空货运中心,构建完善航空、公路、铁路、水运等多式联运体系,大幅提高航空运输物流和智慧服务能力,大力完善航空口岸功能,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空港物流中心、长江经济带重要航空枢纽、“一带一路”重要航空货运基地和智慧空港。总投资1000亿元。
(四)赣州——南昌国际陆港工程。重点加快推进南昌向塘物流港建设,加快物流大数据库建设,全力推动铁路口岸建设,加强与沿海港口合作,大力发展铁海联运。重点打造赣州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完善赣州国际陆港物流功能区,加强周边基础设施、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引领要素和产业集聚,培育口岸经济圈,将赣州、南昌建设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总投资1000亿元。
(五)九江区域航运中心工程。依托长江、赣江和信江等内河航运资源,以九江港为核心,把九江建设成长江中游地区江海直达、服务全省、辐射周边的现代化区域性航运中心,着力打造“三中心两平台”,即综合交通运输中心、多式联运中心、现代航运服务中心和对外开放平台、产业集聚平台,使九江成为我省对接融入长江经济带、通江达海的桥头堡,初步形成资源高度集聚、服务功能齐全、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便捷高效的内河航运体系,为全省产业优化布局和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和保障。总投资1000亿元。
(六)高速公路主骨架扩容工程。实施大广高速南康至龙南段扩容、大广高速吉安至南康段扩容、沪昆高速梨园至东乡段扩容、沪昆高速昌傅至金石鱼段扩容、樟树至吉安高速扩容等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八车道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800公里,极大提升我省“十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项目建设总里程750公里,总投资1000亿元。
(七)普通国省道提升工程。实施6000公里以上普通国省道升级改造工程,实施服务设施升级改造、预防性养护、修复养护、专项养护和应急养护工程。提高普通国省道技术等级,统筹城区过境段公路与城市道路顺畅衔接协同发展。到2035年,全省普通国省道基本达到二级公路及以上。总投资3000亿元。
(八)农村公路提质工程。以县、乡、村道为依托,着力构建覆盖广泛、深度通达的农村交通网络。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农村公路“提质增效、通达通畅、平安公路”三大工程,重点推进以县道三级和乡道双车道为主的农村公路建设,实施4万公里以上县乡道改造,有序推进建设一批促进旅游、资源、产业发展的农村公路,推进美丽生态文明农村路建设。到2035年,基本实现县道三级及以上、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全覆盖。总投资3000亿元。
三、万亿交通产业
即以航空和汽车产业为主的交通装备制造业。围绕实现“江西航空梦”,加快壮大江西航空产业,打造飞机研发设计、生产试飞、大飞机部件、航空转包和零部件加工一体化的航空制造产业链,推动形成产业集聚,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形成整机制造与航空配套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围绕汽车领域,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加快布局智能网联汽车,提升创新发展水平,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发展船舶产业,重点打造中小动力船舶、船业配套等水上交通装备产业。到2035年,形成万亿级交通装备产业。
来源:江西省人民政府
交通一卡通畅行303城推动交通一卡通便捷应用
目标已完成
“过去我每去一个城市就要办一张当地的交通卡,现在这张卡在呼和浩特可以坐公交,北京坐地铁也能用,真是太方便了。”不久前,刚办理了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民卡的徐盛对于一卡通行的体验赞不绝口。
自2015年以来,交通运输部先后5次将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工作列入年度交通运输更贴近民生实事,围绕制定完善发展政策、发布实施技术标准、着力提升运输服务,组织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交通运输企业加快推进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务。
近年来,交通运输部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发展需求,编制发布《城市公共交通IC卡技术规范》《交通一卡通移动支付技术规范》《交通一卡通二维码支付技术规范》等技术规范文件。同时,与国家质量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交通一卡通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试行)》《交通一卡通产品认证第一批目录》,推动提升交通一卡通产品认证检测水平,确保互联互通产品服务质量。放眼建立分级管理数据交换平台,组织行业力量共同搭建完成全国交通一卡通数据交换和结算平台,为省、区域、城市相关单位提供数据交换、结算管理和信息服务,实现高效应用。
徐盛说,他最近多次往返于呼和浩特、北京、鄂尔多斯三地洽谈业务,新办的市民卡在各地贴有“交通联合”标识的公交、地铁、轮渡、出租车上可直接使用。除此之外,北京、广西两地依托全国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体系,发挥交通一卡通乘客出行大数据优势,协助当地防疫部门开展疑似病患的密切接触者的乘车轨迹追溯,及时高效分析有关信息,有力支撑了当地的疫情防控工作。
近年来,围绕扩大互联互通城市数量、新增发卡量、推进移动支付应用、扩展交通运输方式、扩大互联互通卡应用等目标任务,交通运输部加大对各地交通运输部门指导力度,加快开展对交通一卡通系统的升级改造,组织部通信信息中心跟踪了解各地遇到的技术难题,并及时提供技术支持。
江苏省于2018年率先建成“省级移动支付管理与服务平台”支撑江苏全省各地市交通移动支付业务,目前江苏省已完成了6款主流手机品牌+江苏全省13个地市手机NFC交通卡产品上线,全面实现了安卓端和苹果端产品的全面覆盖。手机NFC交通卡为老百姓提供线上交通卡开卡、充值、乘车手机支付等服务,并且手机刷卡享受乘车优惠、换乘优惠及片区优惠,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方便实惠的公共出行服务。
在广东省,运输管理部门把运营企业和运输企业组织起来,完善客服网点及充值网点的升级改造,保障全省统一、无地区差别的充值服务;强化服务均等,推进交通一卡通普惠政策互认。此外,广东更是把交通一卡通深化互通以及便捷应用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紧密结合,制定出一套三年行动方案,调动运营和运输企业的积极性,参与到“湾区通”出行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出行服务品牌。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交通运输部还积极推进交通一卡通与其它民生领域的融合发展,与人社部门对接,开展第三代社保卡加载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功能应用研究和技术论证,切实提升出行支付便利化水平。
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在交通一卡通基本实现全国城市互联互通的基础上,依托“服务民生、创新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进一步在便民服务上下功夫。按照“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原则,重点解决异地充值、数据完善、移动支付规范应用等方面问题,着力提升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服务质量。通过进一步完善交通一卡通服务体系,加强新型支付技术创新应用,推进交通一卡通与社保卡等业务领域多卡融合,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等举措,不断推动交通一卡通“全国通用”与便捷应用,切实增进人民群众出行支付服务满意度和获得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