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文创,在商业地产人的眼中,购物中心关于“文化升级”的探索往往伴随着“自嗨”、“赔钱”等字眼。
我们看到各个商业项目打出不同玩法以吸引客群,而真正做得好的项目寥寥,失败的案例却比比皆是。
但其实,文化创意给购物中心带来的金钱和热度,我们早已从SKP-S、K11、侨福芳草地等项目的市场反馈中看到答案。
“商业项目+文化”并不是无解的商业难题,只是没有找对路子而已!
01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追求精神层面的体验,就像近几年备受年轻人追捧的国潮一样,人们对文创产业的期望值正逐渐高涨。
文化与实体商业之间的“化学反应”也并非“水火不容”,反而成为商业场景迭代的有利“武器”。
各大开发商都铆足了劲儿钻研、开发,发展势头强劲。
侨福芳草地
商业得以永续是因为生活是永续的,而企业得以永续则是因为能够长期持续创造价值。
侨福芳草地从建筑之初,投入2.8亿巨资修建了一座并无商业功能且看似不可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斜拉桥开始,就确立了自己的长线发展思维。
8年来,侨福芳草地创造性将“艺术”装进购物中心,引发了业界对于“艺术文化体验”的思考,撬动了带有艺术底色的体验式商业空间变革。
也让其在日新月异的商业地产行业,以“超越时间”的创造,为自身建造了最有竞争力的护城河。
维多利亚女王大厦Queen Victoria Building
维多利亚女王大厦(Queen Victoria Building)是位于澳洲悉尼市中心的19世纪历史建筑,是悉尼的重要地标。
这座罗马复兴式建筑始建于1893年,历史上曾用于各种用途,也曾被废弃而几乎被拆,直到20世纪末才整修恢复原貌,回归最早的商业用途。
如今,这栋这栋被文化盘活的建筑,被皮尔·卡丹誉为“世界最美的购物中心”。拥有超过180家的商店、咖啡馆和餐厅,也是悉尼一个历史性的旅游点和购物中心打卡地。
深圳万象天地将大型永久户外大象艺术装置带到深圳,成为其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
在品牌同质化、体验同质化严重的当下,抱抱象带来的品牌辨识度以及人流,创造出一个现象级的潮玩地标。
抱抱象作为核心IP贯穿整个项目的推广和运营,包括画面、官方线上平台、推广活动、社群运营、环境设施等全面出击且连贯。
新冠疫情爆发后,项目以“抱抱象”戴口罩为IP形象,设计了一系列服务指引标识
秦淮·戏院里
还未开业就已火爆市场的南京秦淮·戏院里,让我们看到了商业项目中难得的叙事感商业景观和商业氛围。
作为国内首个沉浸式文商旅综合体,南京秦淮·戏院里,以秦淮文化为母体,将主题景观、演艺内容、商户业态等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体验式场景”中。
身着古装的小商小贩穿行其中,随机出现的街头互动表演,让身处其中的顾客在真实和梦幻之间,体验文化主题空间带来的无限的想象和沉浸体验。
上海世茂广场:飞天潮禧
上海世茂广场 x 敦煌博物馆推出的“飞天潮禧”主题展,以梦境为灵感,开启一场国潮复兴艺术之旅。
到了夜晚,华灯闪烁,与繁华的南京东路融为一体,熠熠生辉的灯光嵌入敦煌仙境,如梦似幻,让大家可以近距离感受非遗传统文化与潮流艺术的碰撞之美。
02
对于Z世代等新兴消费者而言,“文创”的魅力仍然在于特色,商业项目借助文化来表达追求个性、独特的需求。
从目前商业项目来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
首先,模式差异化。
在“文创难挣钱”的质疑声中,博物馆、艺术馆、工业设计、游乐等不同产业与商业项目相融合的模式,能有效的与千篇一律做文创活动的购物中心形成差异。
差异化带来新鲜感、新鲜感引来关注度。
其次,场景营造。
“文创+”场景的规划设计,不仅是对建筑与景观的视觉表现,更是将文化、主题、业态、功能、空间等综合要素整合一体。
所以,场景的营造切勿“没有灵魂”。而是要将项目独有的历史文化故事与商业结合,以“情”动人,才更容易引人情感共鸣,增加消费者对购物中心的认同感,提高商业项目的辨识度。
△长春吾悦“时光引擎”,一条满载“长春味道”的街区
再次,IP的打造。
此IP并非指一个个玩偶形象的打造,而是商业项目紧扣文化基因,将自身品牌文化通过多种形式传递出来,把项目自身打造成“IP”、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超级文和友、上海新天地、成都太古里等就是极为典型的代表。
最后,出“爆品”。
商业项目如果能带来更多的新玩法,如设置AR互动等打卡装置、品牌限定门店、跨界联合活动装置等特色打卡地(爆品),就能增加消费者和商业项目之间的互动性,这也是新场景消费模式可持续经营的保障。
△长沙IFS携手长沙市芙蓉区政府、城市青年艺术平台方实验室打造了“大宋潮LABS”摩登美学实验室
03
当下“文创+”大行其道,商业项目借势通过“场景化”“沉浸式”“多元化体验”等,增强与消费者尤其是年轻客群的情感联系,增加曝光度,提高营收。
但在正面效应凸显的背后,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文化+”概念被商业项目随意套用,质量参次不齐。
如此发展,“文创+”将失去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为此,在市场渐趋饱和的现状中,“差异化”决定谁能笑到最后。
商业项目要借助文创打造特色,切勿“拍脑袋”似的抄袭、复制;切记商业项目不光要有文化“脸”,更要有文化“心”。
图片及素材来源:盈石资产/商业与地产/ 铱星云商/赢商网/中购联/商业设计周刊/商业地产汇/网络/微博等,内容仅做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侵删。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