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所有的企业都将成为由设计师组成的团队。从财务资本到“知”的资本,重新审视企业资本价值的时代已经到来。
——茑屋书店创始人 增田宗昭
“知”的资本,这是全球最美书店茑屋书店创始人增田宗昭在其《知的资本论》一书中着重强调的概念,也被视为是茑屋书店成功的秘诀。
纵观消费变迁,在增田看来,商品匮乏消费阶段注重的是产品价值,而商品泛滥的阶段讲求的是平台价值。
而如今,我们已进入了第三个阶段,提案力的阶段。
策划、设计正受到更广泛的关注。从建筑设计、店铺陈列,甚至到社交媒体文案写作,都需要融入更多创意。
然而,提案力并非简单的创意。
在21世纪,不再是消费者单纯购买商品来满足自我,而是追求感性、个性化的时代。所有的策划和创意的价值在于”该策划是否能增大顾客价值“。
”能够找到对每一位顾客而言的产品进行提案的人,就能创造更大的顾客价值,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在日本,同样都是书店,都是卖书,不同的提案,不同的场景,吸引着不同的客群,但所有的成功都源于对顾客价值的持续创造,包括牛郎的事业。
书店无论规模大小,都有必要从消费者的追求个性化的价值出发,将“卖场”转变成“买场”。
以下是日本各家书店是如何定义并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有书的生活模式。
茑屋书店源于1985年,增田氏成立CCC(Culture Convenience Club)公司,所建立的最早的“茑屋书店枚方店”,他开创了录像带、唱片、书籍三位一体的全新模式。
增田氏创立的CCC公司一直将“顾客价值”和“生活提案方式”作为重心进行推展。茑屋书店是通过30多位导购(有杂志的前主编,书店店员,也有前旅游记者)选书、陈列、内容企划、消费者服务等全方位的服务,实现对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提案。
CCC的成功恰恰是在互联网兴起之时。从1999年就开始投入在线服务,其推出的跨业种通用积分"T积分”,会员人数已达到6000万人。
事实上,如果你去看茑屋在线,它不是一个在线书店,或者亚马逊或当当,更像是一个汇集餐饮、生活的消费平台,而线下的茑屋实质上只是一个生活方式的承载地。
除此之外,线下实体还包括茑屋电器,以及在全日本十几家自有商业中心和1400家加盟店。
全球最美书店---代官山茑屋书店,其最早的目标并非“卖书”,而是“森林中的办公室”。
利用音乐提案,颜色控提案,新的工作方式提案来一点点的改变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在这里还设立了数据×感性化的「生活方式提案机构」去研究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提升了其附加价值,改变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成为了一个承载美好生活的线上线下的全渠道平台。
下面介绍下日本最大的复合式书店---- Coach&Four 。
在介绍这家书店之前先认识下创造这家书店的RELIABLE公司(株式会社 リラィアブル),这家公司下属事业部有:书店、文具店、CD/DVD店、食品店、Mister Donut、DOUTOR COFFEE、餐饮店、清洁事业等,由此可见这家公司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综合公司。
从1997年开始,RELIABLE公司将书籍、文具、音像、餐饮(Mister Donut/DOUTOR COFFEE)融为一体,定义了一个全新的复合式书店模式。
据说Coach & Four 是四马架车的意思,“书”“文具”“音乐和视频”“咖啡馆”共同构成了四马,而这辆车就是一个“城市文化堡垒”的概念。
而最著名的是2014年正式开业的Coach&Four若叶台店(东京)。
店内主推书籍、音乐以及咖啡(DOUTOR COFFEE)四大部分完美融合在了一起。而书籍部分又按照儿童方面,文艺方面,文库排名方面等进行分类。
书店收集了世界上所有的应用文具,同时也是收集了全面的CD、DVD,并且DOUTOR咖啡也有着很宽广的空间,供大家饮用,从而吸引了各种年代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前来,成为了最大的权威级而又不缺乏温馨感的复合式书店。
上图就是「创造自我空间」的Coach&Four若叶台店(东京)。
惠文社(けいぶんしゃ)书店在这里不单单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来源,他更是一个生活模式和状态,同时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品味与心情。
这家书店分为了介绍衣食住书籍以及提及到的生活杂物为独特视点的生活馆并不是很整齐,而是按照功能排给人带来不经意间邂逅的愉快感的书店,以精品文具盒展示绘画作品的艺廊区,提供个人体验以及个性展示区域(COTTAGE),和值得休息观赏的精美小庭院。
在这里所展示的所有的书籍以及商品都是精品,都是店长亲自读过的并且严格筛选过的每一本书籍以及每一件商品。
惠文店如图分为上述介绍的5个部分。在这里巧妙的将书与生活融入为一起,书成了一种生活必需品。自然融为一体成功的定义了一个有书有文化生活。
有隣堂是引用孔子的「方以类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邻,是以不孤」,从明治42年(1909年)开设书店。迄今为止已经是一家有着109年的历史的老店了。
有隣堂刚开业的时候,除了书籍以外还有高级文具、教育器材、软件、OA设备、以及音乐教室的开设等多元化的开展。
甚至在首都圈和乐天合作开设了销售书籍、日用品、咖啡的新型连锁综合功能书店。在东京新宿的小田急百货店新宿店内约730平方米的店内,除了有约6万册书籍外,还销售有书包、文具、咖啡机、调味料等日用百货,并分为“食品”“趣味”“生活”等主题销售。
并且还开设了电子书籍。可以在这个空间内,可以一边品尝香浓可口的咖啡,一边阅读纸质或者电子书籍。在这里可以看到时尚的百年来风采依旧的百年老店的身影。
2015年在东京池袋开了1号店。这里是一家类似胶囊旅馆的设计,不仅可以休息还可以体验到自在的与书同在用具。
这是个新型的书店产业,一开张从兴起开始就成为了一个话题。并成为了一个崭新的生活模式吸引着外国观光者以及日本国内旅游者。
这家书店是1LDK、NOWHAW、RAVELER’S FACTORY、SON OF THE CHEESE等共同打造的牌子,提供住宿的同时还配备了完善的洗漱用品以及设置了睡衣。在这里不仅仅可以住宿,还可以时时刻刻的体会到书与生活的彻底的结合。
选书覆盖的领域广泛,日语书籍不用提,西洋书、漫画、杂志等都很齐全,而且背后还有统一的编号管理。
配合本店的概念,这里还有“安眠书”、“让人睡不着的书”、“宵夜书”、“想家的时候”等独特主题的书籍。
恰到好处的将消费者的衣住行都与书联系到了一起,创造了一个新型的有书的旅店,从而创造了一个新型的生活模式。
歌舞伎町——号称亚洲最大的红灯区,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男男女女可以毫无顾忌在这迷乱的夜色中放纵。
然而就在这灯红酒绿的街道中,却有这么一家别具一格的书店。在周边暧昧奢靡的氛围中显得格外清新脱俗--歌舞伎町图书中心。
书店门口被涂鸦覆盖住,突出却并不突兀,引得人们不由得多看几眼。可如果不进去,谁也想不到里面的气氛竟和外面形成鲜明的反差。
这家书店空间不大,却很舒服。大厅放置着吧台、舒服的皮沙发椅和简洁的茶几。
所有的书籍都被黑、红、粉三种颜色的书皮包装,欲语还羞地露出一半封面分别放在三个书架上。书架上书并不多,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爱”:黑色代表迷惘、令人窒息的爱;红色代表热烈汹涌的爱;粉色代表令人伤感、忧郁的爱。
创始人是当地有名的牛郎头牌,如今已自立门户成立了公司「Smappa!Group」,旗下拥有5家男公关俱乐部,还顺带经营酒吧、餐厅、美容院。可以说是歌舞伎町的代表性人物,以及男公关的人生巅峰。
一周只卖1本书的书店?!听起来就不可思议。
然而这家书店不仅一周只卖1本书,还只有15㎡,藏书量自然也是最少的,但它却是世界上最小最赚钱的书店,开业仅半年就盈利!
它就是位于东京银座的森冈书店。
最初藏书量超过200,结果受选择困难的影响,顾客越来越稀少,于是店主森冈督行反其道而行之,在图书界建立了自己的盛名。
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是给顾客做减法,为减少了顾客的选择成本,二是让顾客产生期待值,一周一换,增加了顾客对书店的新鲜感,三是有种饥饿营销的意思,如果顾客这周不买这本书,那么可能就买不到这本书了,因此还提升了顾客对书店的黏度。
并且,顾客完全不用担心书店推荐的书是烂书,森冈督行给书店特意成立了一个“搜书团队”。
15㎡虽然很小,一张老式柜台、一张书桌、一个旧式电话机、一盏灯——虽然很简陋,但不妨碍森冈督行对这家小店的创意布置,也就是他所说的围绕一本书办个小展览。
而这,其实就是提案力最强大的证明。
BOOK OFF: 占绝日本20%份额的二手书店传出了亏损
其实,在日本的图书市场中,还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存在,那就是二手书的流通。
日本一个叫坂本孝的老头,在1990年创办 “新古书店“ BOOK OFF。
至今,居然已成为拥有1040家分店的庞大二手书店连锁集团,占据日本图书市场20% 以上的份额。在纽约、巴黎、温哥华等城市,也开了十多家分店。2004年,还成功在东京交易所上市。
这门生意的核心几乎没有提案可言,赚得就是差价。
然而,今年却传出了亏损的消息。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网络平台的冲击。同样一本书,在网络平台上售出的价位远高于卖给二手书店。
而不是运营的问题,这是互联网去中介化的显著特征,这是趋势不可违。
或许,向废品一样售卖二手书的时代已经过去,提案力正在考验着这家上市公司的重生。
从书店看“书+吧”的经营模式
随着网络书店的冲击,传统的书店经历了一场寒冬的考验,被众多行业人士认定将死的书店业态,却在近几年“起死回生”。书店以一种新的经营模式来到我们身边,甚至进驻各大购物中心,成为商场中吸引客流、延长消费者停留时间的“中流砥柱”。
书店业态升级往往是先往书吧的经营模式转,在重视藏书量和藏书品质的同时,也开始重视阅读空间的营造,增加了一些餐饮、休息区域。而随着书店品牌增多,差异化经营的亮点也在各大书店中体现出来,以成都书店为例,言几又、方所、钟书阁、西西弗等品牌在升级体验业态方面上还是有很大差异。
言几又
从社区转入购物中心
从书吧转型社交场所、文化中心
虽然第一家言几又在北京落户,但不可否认的是言几又本身浓厚的“成都血统”:2006年,“今日阅读”书店成立,从社区走进了商圈,成为西南区民营书店中颇有影响力的品牌,而言几又是在今日阅读的基础上,升级出来的品牌。
2014年6月,言几又在北京开设首店,集合了咖啡馆、活动区、书店三种业态;2015年5月27日,言几又成都首店开业,并带来了标准旗舰店,集合了创意书店、咖啡馆、餐厅、艺术廊以及生活空间。而这样的业态升级并没有停滞,之后言几又在成都开设的新店每一次都呈现出全新的经营模式。
言几又IFS店
2016年9月26日,言几又·见成都来福士广场店开业,这次创新点集中在打造“阅读+美食”的复合式空间,跨界西餐与服饰零售。
2016年12月26日,言几又入驻成都国际金融中心(IFS),将“跨界”玩的更大,4000余平的面积打造出全新的全新的“店中店”模式,与11家品牌取得合作,每一家入驻的品牌都拥有独立运营空间,最大的可达700平,而这些品牌有餐饮、超市、美发、花艺、手工艺和照相馆等,颠覆了人们对书店的“刻板印象”。而在品牌商看来,这种“店中店”模式更趋向于社交场所。
在成都,言几又为台湾富邦银行打造第一个书店银行项目。合作原因很简单,台湾富邦银行希望言几又帮他们把营业网点做成书店,因此,书店银行的概念诞生了。目前,在上海外滩,言几又也会继续做第二家书店银行。
言几又CEO但捷表示,言几又的定位是要做成一个城市的文化中心和文化综合体,最终成为一个城市的复合型城市公共空间,最重要的落脚点是在“文化品牌”上。据悉,未来言几又也会加入健康的内容板块,以及联合办公板块。同时,言几又还将和电影院融合。
方所
打造公共文化空间做文化地标
图书为主 服饰、文创、咖啡是延伸
2014年10日,方所成都远洋太古里店试营业,正值图书业态被线上书店挤压的时期。与国内图书业态一片惨淡情况不同的是,台湾有堪称文化百货店的诚品书店,国外也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作家的莎士比亚书店,这些书店依然是当地人热衷去的消费场所。
方所的策划总顾问廖美立,在台湾地区有近20年的实体书店管理经验,也是台湾诚品书店创始人之一。她表示图书产业可以跨界到很多类别中,比如餐饮、电影,或者以专业书籍为主,呈现一个戏剧书店、建筑书店等。“书店的迷人就在于它的延展性非常大。方所需要做的就是探索书店的更多可能,让方所这样的实体文创空间更加丰富迷人。”
方所远洋太古里店
不得不说,方所成都店的亮相,开启了人们对新式书店的想象。4000平的面积,方所延续了广州的复合业态,涵盖了图书、服饰、植物、咖啡、美学生活、专属孩子的美育空间(小方所)以及展览、演出与讲座。这也许是现在很多书店的标配,但在2014年,人们对书店的印象,还停留在垂死的传统经营模式,或者无法保障书本品质的小型书吧业态。
目前方所依然是以图书业态为主,此前据四川方所公共事务部总监徐敏透露,成都店开业至今实际销售额呈逐年上涨趋势,而且书籍的销售一直占据50%以上的比例。
据品牌方提供的数据,方所成都店已成功举办120场左右的跨界演讲活动,平均每个月达6-8场,涵盖了文学、艺术、设计、时尚、电影、音乐、历史等多个文化领域。从业态的衍生到书店活动的策略,都离不开品牌本身的定位——打造公共文化空间。
另外,徐敏还向赢商网透露,未来方所还会进一步加大自主研发文创产品的力度,也会结合城市元素。这样的规划,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经济效益的考量。
钟书阁
颜值即是内涵 在有限空间里放更多的书
钟书阁成都店于6月6日正式开业,赢商网此前报道过,钟书阁面积1300余平,但藏书量在10万册左右。相比跨界多种业态的书店,钟书阁或许更显纯粹,只是在图书的基础上增加了咖啡、休息区、活动区,始终围绕着阅读空间升级体验。
咖啡加上图书,让钟书阁更接近于书吧的经营模式,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与传统书吧有着天壤地别的差异。在传统书吧经营模式中,运营者往往缺乏专业图书管理,在选书上具有很大的缺陷,这也是小型书吧在运营中会遇到的问题,本意创造阅读氛围的书吧,却因为图书品质参差不一而丧失客群。
钟书阁银泰中心店
被誉为“高颜值书店”的钟书阁,不只是在环境设计上用心,而是从视觉、内容上都做到不愧对“最美书店”的称号。钟书阁创始人金浩认为,买不买书是其次,愿意进入到书店是第一步。“钟书阁是连锁但绝不复制,每家门店的设计都和当地文化相融合。譬如在成都店就会发现熊猫、梯田等元素。”
而一家书店、书吧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图书产品本身,所以金浩表示钟书阁的专业团队会在筛选图书上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另外,书籍比例占据了整体业态的80%,藏书量在10万册左右,剩下20%的咖啡茶饮业态只是为了方便读者停留而设立的。
活动区则是钟书阁定期举办免费活动的场所,譬如名家讲座、作者签售、主题读书会等等。在金浩看来,重视文化活动既是为了营造好的阅读氛围,加强读者对品牌的认可度,同时也可以与读者建立深层次的情感纽带。
西西弗
主抓大众精品市场 孵化更多子品牌
西西弗同样是在复合业态上耕耘的书店品牌,相比方所、言几又大体量、地标式的运营,西西弗更偏向于落地大众生活场景,所以该品牌的书店数量在成都分布比较广,在城市布局上抓得较为全面。
目前西西弗在成都拥有8家门店,城东有万象城店、龙湖三千集店;城中有群光广场店和恒大广场店;城北是龙湖北城天街店和凯德广场金牛店,城南城西则分别是凯德广场·新南店和龙湖金楠天街店。从布局上来看,西西弗入驻的均是各区域消费者钟爱的消费场所。
而在西西弗书店里,能够感受到更多的是大众流行文化,无论是图书、咖啡、文创产品以及文化活动,都透露着大众精致生活的态度。
西西弗恒大广场店
西西弗是一家诞生于1993年的民营书店,2011年才进入了成都市场。西西弗营运总监欧小飞曾向赢商网透露,成都书店所呈现的书品种类以综合类为主,部分书店紧抓专业性市场了,而西西弗书店定位的是大众精品市场,并一直以引导读者做精品阅读为己任,图书品种则以文学、社科、少儿、生活类为主。
“精选”的不仅体现在西西弗专业团队初选图书的能力,还体现在团队会根据不同主题、热点做图书排行,定期为读者做精品推介。
做复合业态少不了的是体验性业态的增加,而西西弗不是做业态跨界,而是孵化出多个子品牌——拥有Park书店(Sisyphe Park Books)、矢量咖啡(UP Coffee)、“不二生活”创意空间(Booart Life)、“7&12阅听课”儿童阅读体验空间(7&12 Reading Call)、推石文化(Twinstone)和《唏嘘》杂志(Much)。
品牌商认为,西西弗发育出分支子品牌,并不是背弃了读书的本质,而是通过文化衍生品,为读者创建舒适的阅读环境。
购物中心眼中的书店
随着实体书店不断转型发展,一大批以新形象、新理念为依托的书店脱颖而出,为书业带来了缕缕春风。但随着越来越多新型书店的出现,行业内对这种模式的争议也愈发显著,其中争议最大的莫过于效益问题。新装或重装书店投入了巨大的成本,成本的付出能否在书店以后的经营中得到相应的回报?实体书店如何提质增效?
购物中心眼中的实体书店
从广州购书中心、北京图书大厦到苏州凤凰广场、上海钟书阁,再到如今的文轩BOOKS,传统书店的不断升级改造,再度引爆热潮;从西西弗、page one到方所、言几又再到诚品生活进驻苏州,民营书店的独特设计和经营思路“来势汹汹”;不论新华还是民营,随着购物中心消费模式的流行,实体书店进行着转型和升级。
购物中心是资金、地产、商业资源、商业模式、创意、技术等的集成体,在应对互联网的竞争中,成为线下体验式商业的最佳实践平台。
购物中心需要实体书店有5大理由
第一,文化业态和体验业态属性。书店成为影院之后又一个受购物中心欢迎的文化业态,并有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其他零售业态不同,图书是可以不付费就能够提前消费的,线下体验属性强烈。
第二,高颜值书店越来越多。高颜值书店匹配潮流时尚购物中心,增加可逛性。同时,书店还能为购物中心带来相对低成本的名人资源。
第三,满足目标人群对阅读的需求。购物中心锁定的是家庭和年轻人,这部分群体对于阅读是有需求的,购物中心基于一站式服务的理念,有必要满足该需求。
第四,额外增加休息空间。实体书店所配置的休息阅读区域,也相当于是购物中心为消费者额外增加的公共休息空间。
第五,操盘者的阅读情结。一部分购物中心的操盘者有天然的阅读情结,愿意为书店提供入驻机会,甚至更优渥的入驻条件。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书店进入购物中心还面临3大现状。
第一,实体书店不是购物中心的标准配置。目前中国的购物中心累计存量超过5000个,但实体书店进驻比例非常低。在全国销售业绩排名靠前的购物中心中,绝大多数是没有引进书店的,如北京SKP、南京德基等。这种情况的出现,有两种因素,一方面,可供购物中心选择的书店品牌有限;另一方面,书店为购物中心带来的回报较低。
第二,不少实体书店没有形成商业模式。目前,部分品牌实体书店背靠政府扶持资金,同时购物中心给予低租金、免租金、免物业费甚至装修补贴,如果没有这些补贴和优惠,实体书店能否存活就成为需要讨论的问题。
第三,书店能否为购物中心带来足够的人流。在常态化运营状态下,购物中心可以为其中的中小型书店带来稳定人流,书店也能为购物中心带来人流。但实际来说,书店在聚客能力上比不过餐厅、影院等业态。观察显示,今年以来,一些购物中心内新开的书店并没有带来预想中的人潮涌动。
购物中心与实体书店的合作,从目前大环境来看是商业的结合,以各自优势属性形成互补。但实体书店需要明白的是,购物中心处于不断发展和改变之中,书店也需要跟上节拍,一旦不能为购物中心带来更多利益,就会再度面临经营困境,因此需要尽快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
实体书店如何融入购物中心时代
随着互联网和电商的发展,供应商和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实体书店如何利用线下场景体验和服务优势得到他们的认可,从当前形势看来,借助购物中心平台的人流,进一步打造书店品牌是不二法门。
人流量是书店运用的首要目标,借此以图书为主,进行多业态拓展。书店是一种商业性“产品”,空间设计和企划推广是书店的外在,选品、组合、陈列、技术是书店的内在。设计可以在短期内提升人流,但稳定人流和实现消费主要依靠书店内在。需要注意的是,书店经营的是业态而不是具体产品,如图书产品仅为其中的一种业态。因此,书店经营要考虑业态组合的逻辑关系和相关竞争力,从购物体验看,同一区域内太多的非同一业态会扰乱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以诚品为例,从1989年敦南店开业到2017年进驻苏州,经历28年的发展,诚品已经成为了一大品牌,无论是书店打造、互联网运营还是地产开发等,其商业运营模式值得研究和学习。经历了多年的发展,诚品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书店,而是以地产为基础的文化中心。可见,多元业态不是一味融合,书与非书、阅读与消费,这其中既有关联又有明显区隔。
对实体书店来说,当下是书店进入购物中心的最好时机。规模型的购物中心可以持久为书店提供有效且稳定的人流,多种服务设施也可直接或间接为书店使用,大大缩短了书店客群的培育周期。同时,现阶段的购物中心大多愿意为书店提供优厚的入驻条件。而对拥有自有物业的书店来说,可考虑将原物业进行更大力度开发,获取直接商业回报,达成商业价值变现。
进驻购物中心对书店来说,不仅要有购物中心思维,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自身打造成为文化中心。为达成这一目的,书店可从5个方面着手。
第一,有效利用空间。每种商业业态都应具备良好的展示面,并存在实际的物理区隔,购书已经不是消费者来到书店的最主要原因,营造更好的空间、产品、服务体验更为重要。
第二,最好的商业位置需留给最高回报的业态。书店自用的空间可以进行调整,图书属于目的性消费产品,阅读体验不在于营造高大上的空间,而是将图书有效组合展示,并为消费者呈现。
第三,整体空间设计要体现舒适感和为消费者服务的理念。绝大多数购物中心奉行简约、精致的路线,在注重设计的同时,更重视使用材质的精良,而不是一味强调视觉美。
第四,将零售业务和商业业务进行同等管理。书店应关注人流、销售额、客单价,进行独立核算,并在内部尝试模拟收取租金和物业费用,改变“以租养书”的过往现状。
第五,注重移动端的开发。书店要基于消费者的需求,拓展基于移动端的店面信息化应用。
与此同时,书店的设计也要回归消费者的体验。设计从来都只是书店的工具之一,而不是全部。如诚品的着力点在模式更新、选址布局、业态组合、品牌引进文创平台上,并且将更多精力用于图书选品、陈列导购、阅读推广,以消费者为核心,将图书和商业做到极致。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上,诚品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即以实用、舒适、精良为基础,处处为消费者考虑。这也为我们在经营书店时带来启示:对于城市中的书店而言,未来要做好图书选品和陈列工作,这是最能为消费者带来体验的工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