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态运营

武汉商业:国资让道,“围城”渐开

字号+ 作者:张雪梅 来源:商业地产头条 2021-02-28 我要评论

一年时间,再逢春节,武汉换了身份,从疫情风暴眼变为复苏的中心。

 

今年春节期间,央视7个重点栏目,24次将镜头聚焦武汉。九省通衢,消费力爆棚。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五,武商、中百、中商、工贸、汉商五大商业集团累计销售额超9.3亿元,接待了550万人次。

 

支付宝数据显示,武汉KTV、电影院、美容美发美甲、密室逃脱、亲子乐园的消费热度均挤进全国前十。

 

线下“生机勃勃”,线上也喜人。数据显示,武汉年夜饭半成品外卖量同比增长4倍,全市网络累计销售额达13.9亿元。

 

黎黄陂路 图片来源/摄图网

 

疫情促成了这场“仪式感”满满的商业复苏大戏,也预示着过去30年武汉筑起的“商业围城”,正在加快消弭

 

《读城记》中,易中天形容武汉:“左右逢源、腹背受敌、亦南亦北、不三不四。”位置得天独厚,但却高不成、低不就

 

向北看有京津冀,向东望长三角经济圈正繁荣,向南看珠三角经济圈如火如荼,西边的重庆也成为直辖市,和成都手拉手。

 

落单武汉,不甚出彩。四大本土零售商业巨头酷似守疆之龙,圈起了一个“隐形”围城——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不想出

 

 

长江大桥、黄鹤楼 图片来源/摄图网

 

只不过,这个围城已经出现了裂缝。疫情让裂缝加大了,阳光在裂缝中洒落。

 

外来高阶玩家掷重金而来,恒隆、K11杀进武广商圈,硬刚武汉国际广场;IT巨头阿里、腾讯、京东、小米、华为,以武汉为跳板,辐射中西部永辉超市、京东7fresh纷纷落子于此;网红茶饮茶颜悦色出省后的首枪在此打响。

 

商业“解封”中的武汉,站在了本土与外来拉锯的擂台之上。

 

1
 
 
重工业主导,武汉商业“围城”
 
上世纪80年代,搭上改革开放快车,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诸城发展速度飙升,扒着车尾的武汉,保住中部大哥之位,却被前者甩在身后。
 
鲜明对比,从购物中心年均增速可见一斑。据赢商大数据-赢在选址,2014~2020年,武汉购物中心年新增体量几乎被其他新一线城市吊打
 
 
新经济风向标——中国独角兽企业TOP100榜上,武汉也逊色难掩。2020年,8成以上的独角兽企业在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中,杭州有8家上榜,成都、天津各3家,重庆2家,南京、西安有1家,武汉上榜企业0
 
作为华中最大城市,武汉的商业牌面与活力不如人意背后,一定程度上有产业结构和商业环境的制约
 
  • 重工业底色难抹
 
1998年起,武汉产业结构已经形成“三二一”格局,但重工业——工业和制造业——底色十足。中国最大钢铁公司宝武钢铁的子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中国三大汽车制造厂之一东风汽车公司总部均扎于此。
 
钢铁、汽车两大经济支柱,武汉第二产业占比居高不下。2010年,武汉第二产业GDP占比45.9%,虽至2019年已降为36.9%,却仍高于南京、成都、杭州。
 
而在第三产业上,武汉的步子则是高开低走。2009年,其GDP占比已越过50%红线,比杭州早3年,比成都早4年,比苏州早了整整10年。
 
可至2019年,新一线城市梯队里,武汉第三产业占比虽高于长沙和重庆,但却不敌杭州、成都、南京。
 
 
武汉第三产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相较多金、多chance的互联网行业,旧时代的“铁饭碗”钢铁厂、汽车厂吸引力弱,“遍地是高校”的武汉人才难留,甚至一度贴上“人才输出地”尴尬标签。
 
产业结构外,武汉的“平庸”还囿于其本土商业强烈的排外性
 
汉口火车站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 四大本土零售巨头“护食”
 
武商、中百、汉商、中商,武汉四大本土零售商业巨头,均于上世纪90年代上市。
 
它们触角甚广,涉足百货、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和电器行等多业态,“独食”武汉商业大蛋糕。
 
它们盘根错节,彼此照应,织就了一件防外“弹衣”,外来商业力量很难进入或深入武汉腹地。
 
 
上述局面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
 
2007年,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由武汉国资委出面,联合武商集团、中百集团和武汉中商成立武汉商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武商联”),将三家公司的部分股权划拨至武商联旗下,汉商集团则归属于汉阳区国资委管理。
 
国资委牵头,四巨头抵御了外来势力的侵袭,顺遂壮大。其生于斯长于斯的特性,对武汉人而言有强归属感和情感联系。
 
图片来源/菜啾啾微博
 
出道早,国民度高,背后还有大佬保驾护航,四巨头渗透和把持着几乎所有武汉核心商圈——奢侈品集结的武广商圈、钟家村商圈、王家湾商圈、街道口商圈、徐东商圈等。
 
 
中百2019年年报,公司新发展商业网点203家,网点总数达1341家,较2018年底净增86家,连锁网点遍布武汉各区。武商集团有购物中心10座,超市门店75家,其中35家位于武汉市内。
 
网点密集、占据核心商圈、高知名度,以及国资委做后盾,四大集团武汉商业江湖盟主之位难以撼动。可尽管如此,武汉之于外来商业玩家的吸引力依旧“致命”
 
武汉K11- II馆主中庭效果图 图片来源/K11官方
 
从国家层面来说,经济发展从东南向西北、西南转移;任何一个企业,想要从区域公司长成全国性公司,拿下武汉、辐射华中、连通全国几乎是必经三部曲
 
另外,武汉超1000万的人口总量决定,这座城市拥有足够强、足够大的消费力基本盘。
 
 
2
 
 

外来玩家屡次狙击,四大巨头底盘松动

 
外来商业力量,要进武汉,首狙四大巨头。
 
银泰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6年4月11日,通过在二级市场上购买股票等操作,银泰系共持有武商集团18.11%股权,摇身一变为后者的第一大股东,试图夺取武商集团的实际控制权。
 
惊闻“野蛮人”,武商联凭借2006年与天泽控股有限公司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对武商集团的共同持股比例达到22.68%,险胜银泰。
 
2011年,银泰卷土重来,在二级市场继续增持武商集团。这场资本暗战的结果是,武商联控股武商集团21.55%,保住了第一大股东宝座,银泰减持至15.95%为第二大股东
 
虽然夺食险胜,但银泰终在武汉乃至湖北市场上,“撕”出了一块容身之地,进驻包括武汉在内的5个城市。2014年开业的银泰创意城是武汉商业地标性新秀。
 
 
银泰立足,外来玩家闻风而动,中百集团成了被争抢的“肥肉”。前后脚接棒的新光控股和永辉超市,是两头最强势的“狼”。
 
 
新光控股在2011年、2012年,两次举牌中百集团,并在2012年末凭借10.22%的持股,成为第一大股东。此后,新光在二级市场继续增持,武商联迅速反应,最终保住中百20%控股权。
 
相比新光控股,后来者永辉超市更显“饥渴”。
 
虽已在湖南、重庆、四川等中西部地区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势力,但湖北一直是永辉的心病——门店数为0。2013年,永辉超市入股中百集团,取得4.99%股份,意图拿下武汉,扎入湖北,填补华中空白。
 
图片来源/银泰创意城微博
 
2014年,永辉总共四次举牌中百集团,对后者持股比例上升至20%,并顺利进入中百集团董事会,但与第一股东之位失之交臂。
 
2017年,永辉二次进击,对中百持股比例上升至25%,并第五次举牌中百,尝试夺取中百第一大股东席位。武商联的出手,再次挡住了永辉的进攻。
 
两年后,永辉对中百集团发起要约收购。同年11月,国家发改委对永辉启动特别审查。永辉低头,终止了这场7年拉锯战。
 
转而与中百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就中百集团实际控制人、公司治理、经营管理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达成了共识。此后,永辉开始在湖北地区铺店。
 
 
2020年12月,永辉武汉首店开张,拉开了永辉华中新篇。虽与成都、重庆等城市门店数相比不值一提,但却实打实证明永辉在此立住脚跟了。
 
 
同样是与中百集团“过招”,另一个“入侵者”罗森便利店则选择了“软进入”方式
 
2016年,中百集团全资子公司中百超市与日本罗森便利店签订《区域使用许可合同》,成为罗森湖北区域代理商。以中百罗森为名,在湖北省内铺开便利店。
 
这场合作,让罗森在湖北势如破竹,年均拓店百家。截至去年6月,罗森在湖北已开出394家店。
 
以上,不难看出,银泰、新光、永辉围攻本土巨头之路,因武汉国资委之强硬阻击,而略显坎坷。转变出现在2019年,武汉国资委由极力阻击其他资本入侵,到释出部分控制权。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2019年伊始,汉商集团和武汉中商便相继易主。
 
2019年1月3日,卓尔控股董事长阎志完成向二级市场部分要约收购汉商集团,与卓尔控股合计持股39.50%,成为汉商集团的实际控制人,为双方长达7年的控股权争夺画上句点。
 
与此同时,武汉中商被居然之家借壳上市。2019年1月,武汉中商发布公告称,拟收购北京居然之家家居新零售连锁集团有限公司全体股东合计持有的100%股权。同年年底,武汉中商股票简称更名为“居然之家”。至此,武汉中商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四大巨头中,仅剩武商和中百集团仍在试图维持武汉“围城”的稳固,但已盛况大不如前。
 
半推半就中,武汉商业正在发生改变,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3
 
 

武汉“围城”渐开,港资、互联网巨头加码

 
封城3月,一度重挫武汉经济。2020年第一季度,武汉GDP同比下降4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45.7%。
 
行至6月末,解封后的武汉半年GDP降幅比一季度大幅收窄了21.0个百分点。到2020年底,武汉全年GDP达1.56万亿元,全国排名第九,震惊全国。
 
数据的爬升意味着武汉商业的老底还在。
 
近年来,顺政策之风,武汉国资委逐渐转变产业方向,减轻对传统商超零售行业依赖,进军高新技术产业,同步解决中百、武商和武汉中商同业竞争问题。
 
图片来源/摄图网
 
另一方面,疫后重振,亦是政策所向。
 
2020年6月3日,一场国务院国资委与湖北省委省政府共开的疫后重振会议上,34家央企与湖北签约72个项目,投资总额3277.25亿元,涉及新能源、智能制造、产城融合等领域。
 
城门已开,各路资本接踵而至,冲击武汉原本固化的商业格局。
 
  • 头部连锁mall来了
 
疫情之前,以永旺梦乐城、宜家荟聚中心为代表的连锁mall已经在武汉站稳脚跟。
 
武汉排行首位、一贯由武商集团和汉商集团把持的武广商圈(商圈排名由赢商大数据根据交通便利性、聚客能力、客群消费力、人口规模和商业成熟度5个维度计算得出),也迎来“搅局者”——高端商场玩家恒隆、K11
 
图片来源/摄图网
 
去年双12,武汉第二座K11开业,定位高端,引入超过30个品牌的武汉或华中首店。而斥资151亿元的武汉恒隆广场预计将于2021年一季度开业。
 
港资地产商有所行动,拔高了武汉商业地产的档次。与此同时,内地头部地产商龙湖和万达也闻风而动。
 
武汉首座龙湖天街——武汉江宸天街将于2021年6月开业,项目总体量约37万方,不仅是龙湖在武汉的首个TOD城市综合体,也是集团旗舰项目。
 
  • 互联网巨头渗透
 
疫后重振,阿里、腾讯、华为等先后公布了一揽子武汉投资计划。
 
阿里宣布将在湖北武汉启动华中总部项目,总投资55亿元,项目主体包含两栋超高层办公塔楼及商业裙房。
 
届时,阿里巴巴及生态企业将入驻,同时将汇聚新零售等业态,打造集工作、商业、生活、创业为一体的智慧产业集聚区。
 
而此前已在武汉市场布局的小米、京东等公司,则纷纷加大投资。
 
 
新兴互联网商超大佬京东七鲜超市、阿里盒马在此交锋。目前盒马在武汉布局约20家门店,七鲜武汉首店也于2020年开业。
 
大哥大沃尔玛则于去年4月“云发布”未来5年深耕武汉计划,拟投资30亿元新开4家山姆会员商店、15家购物广场及更多社区店,加大武汉社区服务型产业布局。
 
互联网企业的落地,加速武汉商业势力格局之变:长久以来的重工业底色日渐淡化,新经济公司带来年轻、活泼的人才类型、组织结构,以及工作观念改变。
 
于是乎,武汉有了留住人才的新抓手,持续进行落户政的改革以积蓄一座城市持续生长的重要力量,释放城市消费保持活力。
 
旧势力走向消弭,新血液汹涌而来。各种力量汇聚,武汉商业将不再单一、固化,而是丰富、多样,“中国之中”的画面正在展开。
 
未来之武汉,或正如其城市口号:武汉,每天不一样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3.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4.本站转载文章仅作行业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cccrea_service@shopmall.org.cn),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文章
  • “地下商业大战”号角已经吹响

    “地下商业大战”号角已经吹响

  • 啊这!这些不足6万㎡的小商业,也可以这么惊艳

    啊这!这些不足6万㎡的小商业,也可以这么惊艳

  • 国内典型社区商业开发商产品线及未来战略趋势

    国内典型社区商业开发商产品线及未来战略趋势

  • 文创“入侵”传统商业,激发商业地产新模式!

    文创“入侵”传统商业,激发商业地产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