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街区很多,但真正让你感到“好逛”却不多。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好逛的街道?是什么让你在街道里流连,呼朋引伴?来看看那些让街区更好逛的“心机”
商业街区,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永恒的主角,更是商业设计里探讨不尽的话题。
是的,聊到零售的商业形态,永远离不开“盒子式”与“街区式”这两大商业形态。盒子式商业虽然是主流,但万变不离其宗,在形态的总体控制下,可以研究的余地有限,场景也更有限。
// 成都·锦里
而街区则不然。或许你常见高度相似的盒子式商业,但却难见高度相似的商业街区。街区的风格性,主题性相较于盒子则显得更加自由,也有更多的文化风貌可供选择,有在地特征可以追溯借鉴。
同样,打造一条“好逛”的街区,不仅仅是众多建筑师的理想。出于差异化竞争的定位策略,展现独特商业消费场景,不少业主方对于真正有主题,有活力和有内涵的商业街区同样有追求。
// 成都远洋太古里
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让一条街道变得“好逛”?
我们可以直接回答一些原因。比如商管体系完整,坚持定位,从一而终的商业开发协作:将前策定位、产品设计、以至于最终的招商运营,整个链条没有短板,运作完整。或是本身的区位,人群和交通条件优越,试错成本低等等,这些都可以让一条商业街区的完整呈现。
但这些仅仅是前提,并不绝对会导向“好逛”这个终点。“好逛、舒服、烟火气”这些和街区有关的形容词中,除却行业大佬们老生常谈的道理以外,其实在设计上自有细节,自有“心机”。
01
关键词/参差错落
让我们简单看一张街区照片。
这是不是一条公共意义上,觉得有“烟火气息”同时不乏时尚感的街区?是不是一条你看见就想不断往前走来探索的街区?
// 人潮涌动的太古里
答案是肯定的。这里是成都远洋太古里,它很重要的一个街区场景特色就在于,你走在里面的街道时,所接受到的视觉信息会非常丰富。
这种视觉体验,是由街上的景观,导视,以及商铺的招牌,陈列,灯箱,灯光氛围所共同实现,且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一个要素过于明显,喧宾夺主,而是在相互配合,突出了场景视觉的丰富多元。
更离不开的在于,太古里在街区设计之初时,便让街道两旁的建筑有一定的错落关系。而不是简单宛如规划“红线”般控制,使得“素颜”的街道中本身就有交错的视觉趣味感,而填充了商业内容,“补妆”之后,这种错落的感觉会更加凸显。
当然,“错落”是一回事,“参差”则是更重要的一件事。
// 上海幸福里
在商业街区里,在保持一条街整体建筑,景观,空间风貌相对统一的基础上,在其中的部分建筑立面里做一些颜色、材料的变换,往往能带来画龙点睛的效果。
// 表参道·TOD's旗舰店
这一点上,东京表参道做的更为极致。
// 表参道·PRADA青山店
例如,表参道广场(OMOTESANDO HILLS)由安藤忠雄设计,也有妹岛和世+西泽立卫设计的迪奥旗舰店,伊东丰雄打造的TOD's旗舰店,赫尔佐格+德梅隆设计的PRADA青山店等等。
02
关键词/人群摩擦
继续从图片开始观察。这里是不是你愿意停留,愿意坐下来的街道场景?
舒适的氛围灯光,绿植,公共座椅,甚至还有一个小火炉,没看错这里不是什么餐饮的外摆,而是Westfield Century City的户外街区公区。
设计团队在改造这个项目时,几乎不顾一切的将建筑,景观与公共空间设计融为一体,把“舒服”的停留放在第一位,任何人进来,都会体会到这种场景的温暖,从而延长自己的游逛时间,增加消费。
// Westfield Century City
理想的街区,不仅仅是让人渴望探索,更能让人渴望停留。
它会努力增强人流的“摩擦力”,从走进去的那一刻,不论外摆,景观,公共配套等,都会让顾客把这里当做真正的“户外客厅”,可以聊天社交,而不仅仅是通道那么简单。
而丰富立体,有层次,可互动的景观,也是增强“摩擦力”的重要方式,让我们来看一些案例。
// 京都
这是京都鸭川旁的一条小街。
植被密布,河流穿过,每一个精致的景致都可以让人停留感受。但这是一条有着在地历史脉络,自然生长出的街道,而这种立体化,层次鲜明的景观感受,被不少全新开发的商业街区所借鉴。
// 塔博曼City Creek Center
// 斯科茨代尔区商业街
当然,最吸引人群停留的,依然是外摆。
外摆区,往往体现了一条街道开放式的氛围。人群在外摆区域里交流讨论,与街道上的行人互为景观,更为直接的传导人气,传递氛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