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运营

40人,35天,上海北外滩一家超市的坚守

字号+ 作者:五环外 来源:五环外 2022-04-19 我要评论

封控中的生活

                                                             

作者 |马一新

编辑 |车卯卯
 
 
 
    突如其来的孤岛自救

 

 

2022年的上海春天,清明节前后罕见得没有下雨,晴空万里,而每个人都像天气一样焦灼。

 

封控把大家短暂拉到了同一起跑线,不管是年薪百万,还是一无所成,能囤到鸡鸭鱼肉蔬果牛奶才变成了能力的最佳衡量标准。

 

我困在虹口某小区已经18天了,曾经的冷漠的小区生活变成了大院,邻里关系前所未有的融洽和谐。

 

但当看向外面的世界的时候,小区犹如孤岛,没有人知道明天是否有稳定的物资供给。

 

我跟着大家一起定闹钟在各大APP平台上抢过菜,也经历过多番失败,我研究过“胡萝卜的10种吃法”也实践过水培香葱和土栽大蒜。

 

最终在邻居把我拉到一个微信群之后,才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发现,真正靠谱稳定的来源是楼下的一家坚持营业的生鲜超市。

 

这家叫“七鲜”的超市成了串联起我们小区与外界最主要的一条生存线路。

 

 

 

 

 
  01  

早7晚10,40名员工主动“困在”超市里

 

 
 
需求像黑洞,要每个人去拼命填补

 

姚勇今年27岁,是七鲜超市里最年轻的生产主管。他略瘦,说话有点腼腆,带一点江苏口音。熟悉的人都叫他勇仔。
 
3月中旬的某天的晚上,上海突如起来的雨下的格外大,我在小区门口保安亭等着下午刚刚电话联系上的勇仔,等着他给我送点物资。
 
勇仔没穿雨衣,也没打伞,穿着绿色的超市工作服,稍微勾着头想躲开雨,推着满满当当的超市的购物车就一路快走了过来,大米肉类蔬菜和两盒鸡蛋都分别打包在超市的袋子里,外面还妥帖的罩上了一块塑料布防水。打了招呼卸下物资,来不及寒暄,他转身就跑了。
 

 

愿者在清点小区从七鲜超市团购的物资

 

后来我才知道,他从疫情封控最初期开始,就一直住在超市里,算到4月12号,刚好一个月多一天。

 

“当时我家住浦东,那个时候浦东每天都有新增,回去了就出不来。我就想,直接住在店里方便点。”

 

“怎么住?”我有些吃惊,连忙追问道。

 

“没什么,吃喝都有,住的还行。”勇仔回复我一个龇牙的笑脸

 

一个七鲜超市,现在住了40个员工,吃饭是第一个面临的问题,这家超市一直以来都主打熟食,烤鸡意大利面烘焙品有口皆碑。

 

还好操作间依然正常运营,每天理完当天的订单,副主厨会留下第二天员工们吃的食材,做些好操作的,比如肉燥土豆,炒青菜等,一次两三个菜让大家足以果腹。

 

 

疫情下坚守超市的40人吃的大锅饭

 

 

“米饭管够,味道还不错,吃饱了才有力气工作。”

 

 洗漱对他们来说则相对麻烦许多。

 

刚开始上海还没这么严重的时候勇仔和同事还能一起开个钟点房洗澡,到后来酒店也封控了,他们只能在商场的公共卫生间里,按照和物业的约定时间简单冲洗。一个月过去了,很多男生的胡子和头发顾不上打理,都略微有点邋遢。

 

从3月11号住到店里的那天开始,勇仔就基本放弃了所有自己的个人时间。

 

他的一天从早上7点开始,作为店里为数不多能正常出勤的劳力独苗之一。收货、入库、上架、理货、补货、配送的一系列工作要持续11个小时。等到晚上9:30才是一天工作收尾的开始,清点库存、补货、安排明天的工作,完全结束的时候要接近午夜。

 

 

正在整理库存的七鲜员工

 

 

 

人在连轴转的情况下,连时间的流逝都变得没那么清晰了。而在封控状态下的人,似乎也慢慢失去对时间的把控,最重要的事儿是完成眼下的工作,让那些渴望物资的居民都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店里在和物业协商好了指定通道,由于防疫要求,大家都分开好几个地方睡觉,铺完床铺,大概就到了凌晨1点左右。男生睡在几条过道中,剩下的10余个女生条件稍微好点,能分到办公室的有限空间。

 

被子是一床一床凑的,身子下面睡的是货箱,或者纸板。

 

“人累了,睡得就香,从来没有失眠过。”再睁开眼又是新的一天,新一轮的工作。

 

 

员工们在商场的过道里面打地铺

 

 

偌大的七鲜超市在疫情前有100多名员工,现在只剩下三分之一,由店长宣雯带领他们驻守这个疫情中的一线阵地。

 

3月10号是七鲜店配送范围附近有病例的开端,根据宣雯回忆那几天,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店里突然没有什么顾客了。

 

“刚开始大家都很紧张,不知道周边是个什么情况,都会选择先不去人流密集的地方,观望一段时间,接下来就是线上平台的订单暴增。”

 

实际上,订单的突然暴涨对门店来说冲击不是最主要的,面临海量订单时压力最大的,其实是几乎每天都有一两个员工不能来了。

 

 

疫情前,曾经琳琅满目的七鲜超市

 

 

昨天有人住的那栋楼被封控,今天就有新的员工无法出小区。计划没有变化快,有天上班后,宣雯发现一个组里只有一个小时工能到店上班。而店里,从3月15号开始,也基本上无法安排正常的员工排班了。

 

“员工们的出勤成为一件无法预计的事情,你不知道明天会突然缺哪一个岗位。”

 

与此同时,疫情封控的初期时段里很多人都有很严重的囤货焦虑,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有越来越多的店员自发的住到店里。

 

 

七鲜工作人员连夜分装物资

 

 

在没有这次疫情之前,七鲜每天的线上订单大概上千单。在谈及封控后的订单数量时,店长宣雯一时之间有点难以形容。

 

“不能说大概有多少单吧,这个时候在线上开多少限额,顾客就一口气瞬间秒完。”

 

需求就像黑洞,庞大居民区需要超市去拼命填补。

 

我问勇仔:当时你没有觉得压力很大吗?

 

“不能说是压力很大,因为当时一天之内要完成的工作太多了,就像人在跑步的时候眼前只有路,没空想压力大不大的事,更多是在想我们的人手太不够了。很多时候能直接感受到周围居民对没有食物的恐慌,我也着急,因为帮不了更多的人。抱歉,我现在要去卸货了。”

 

勇仔顾不得打字,直接发了一串语音。

 

 

 

 

 
  02  

凌晨一点,当日达的物资和超市的熟食

 

 

 

“我们是在封控,但我们也需要生活”

 

这场疫情封控颠覆了很多上海居民对物资的看法。

 

曾经的上海,最不缺就是商品,这个城市拥有3462家大型超市,5669家便利店,我居住的附近更是有四五个大型商场。

 

而现在,众多的本地平台APP失去了作用,大家纷纷表示解封当天第一件事儿就是换冰箱。

 

胡萝卜和包菜是不受欢迎的菜类,西蓝花,鸡毛菜是在七鲜社区群里被询问最多的蔬菜,牛奶是刚需,可乐成了稀罕的物品,至于上海人最喜欢的咖啡,则以冻干粉和挂耳的形式在小区的市场中辗转。

 

 

 

坊间流传着上海的物资行情图

 

 

 

基于巨大的需求,为了提高效率,七鲜也开始了社区团购业务,而微信群一下子就建满了12个,几乎都是满群,粗略算下服务近6000户居民。群里每天都有不同的主题,从蔬菜大礼包到水产米面粮油,每天都基于库存为顾客开启新的一轮团购。

 

我加了好几个群,每天都直接体会到大家的焦虑和恐慌,负责在这个中间协调的七鲜工作人员自然不用说。

 

七鲜作为周围唯一还能营业的商超,即使再三调节运送能力,订单依然很庞大。

 

“这附近的同行们能配送的越来越少,有的是因为核酸异常人员太多,有的是因为没有自己的配送团队,压力一下子都到了我们这边。”

 

 

七鲜超市所处位置附近有多个大型小区,几乎全是疫情封控地区

 

 

本就人手不足的团队,面对大量的订单反复联系采销、备货、加库存和上架这套流程已经刻入所有人的日常工作流程里。

 

已经没有谁具体负责什么工作这个概念,大家都在互相补位。”店长宣雯说。

 

身兼数职说起来简单,真正实践的时候,却让每个人都只能顾不得去想,只能拼命追赶顾客的需求。

 

比如乳制品类最早到货时间为7点,而逢盘点时则需加班至凌晨2点,早上7点至第二天凌晨2点的极致工作时间让人揪心。

 

采销组的小妹也从零开始学起,从一开始拣货的小白变成了现在的店内百晓生 。采销组,营销组轮流在收银线和拣货打包上架处奔波。生鲜,蔬菜组以及其他总部同事,还需要在完成与供应商频繁接洽到货的情况下坚持支援收银线。

 

“很多之前的主力供应链现在也会有出状况的时候,我们的采销组一直在梳理本地供应商,顾客的基本需求可以说没问题。”

 

然而,此时的上海居民会觉得很难买东西,其实最直观的就是运输到他们手中的这一步。

 

和时效比起来,这个时候安全才是第一位的,能够为他们送货的车都是有通行证并且两点一线,连同司机每天都会按例核酸,更不必说每天反复的消杀工作。

 

 

工作人员正在库房的日常消杀

 

 

 

“因为我们在上海只有这一个店,配送范围和人手也很有限。有时候我们也想不占用更多运力的时候多帮居民送几单,这样能少占用点运力,哪怕一点。”

 

勇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经常带着平板车送些步行可及的小区,包括我的。

 

他觉得现在很难按一天能送几单来计算,过去一趟大概能带个7、8单。现在的情况不同,很多人都是几天才能抢到一次配送的机会,要的东西多,比如米面粮油,自然也更重,更多时候板车上只能放下两三单。

 

 

一辆板车成了连接最后100米的重要交通工具

 

 

“他们有时候也会给我打电话带点订单外的东西,力所能及的忙我都会帮,但很多时候没办法满足所有的需求,我们希望大家都只买急需的物品。但有时候,真的听起来很着急。”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对未知的疫情都没有充分的准备。即使有囤货的人也没办法坚持超过半月,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是琐碎而细微的。到了后期,卷纸都开始成了稀罕物。

 

4月8日,一个家住杨浦的朋友晚上给我打了个电话,说他们小区断供了,有没有什么途径,他们可以集采下单,只要能送到小区就好;或者高价喊闪送都行。

 

我试着跟和宣雯联系了下,她有些为难,毕竟跨区又已经闭店了。思索片刻后,她说想想办法,明天回复我朋友,大家商量商量怎么解决。

 

第二天的凌晨,我看到朋友的朋友圈,他们小区拿到了菜。

 

 

 

 

朋友圈里面的照片上,配送小妹穿着熟悉的绿马甲在进行分配物资,看了下时间,已经是凌晨1点54分。

 

 

配送小妹为大家整理团购的物资

 

 

这不是店长宣雯第一次接受紧急的请求,有很多人会把电话直接打到她的手机上。而找不到店长电话的居民,会一直拨打超市的客服电话。

 

宣雯遇到有老人在附近独居,子女人又在外地,因为老人不会用智能机,想替父母下笔订单。也有从医院打来的求助电话,求助母婴物资,最缺的是奶粉和纸尿裤。

 

而食物是这个时候的小区里绝对硬通货,几乎所有和“物资”相关的群聊里都能看到有人以物易物。有人会用海蓝之谜换两瓶老干妈,有人会用易烊千玺签名照换个蛋糕卷。我曾用switch健身环换到一瓶日本梅子酒,也用一瓶意大利气泡水换了半瓶酱油。

 

 

因为物资短缺,小区里面的以物换物非常流行

 

 

  

在这个状态下,七鲜是非常罕见还在卖熟食的生鲜超市。

 

每次看到小程序的菜品里居然还有八宝辣酱,似乎是在告诉我们,我们离恢复正常,并不遥远,上海的人间烟火气还触手可得。

 

店长说,他们的餐饮团队是第一批住到店里的人。哪怕是现在的环境下,这个超市依然属于乐天派,在满足基本需求的情况下还能为大家提高点生活品质。

 

“这就是我们店的特色哇,如果在不那么忙的时候,我们附近居民还能吃上瑞士卷的,这毕竟是上海,封控中也要有点生活的乐趣。

 

 

七鲜的线上购买小程序,一切恢复正常离我们并不遥远

 

 

晚上11点后,是店里40多名员工的休息时间,有人会在这个时段和家里人视频,有人累极了躺平直接睡觉,也有同事在痛风发作的状态下在靠药物坚持,除了考虑工作方面的职位互补外,身体因素也是同事之间换班的重要考虑因素。

 

“总体来讲我们都还能坚持,累是一方面,但我们真的真的想更多为附近居民做点什么,就是这样。”

 

 

 

 

  03   

在这场物资“战斗”中,没有人在孤军奋战

 

 

我所在七鲜社区群里的“店长小吴”除去帮大家上架开团的基本工作外,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不好意思”和“我再争取争取”。

 

一天中的很多时间他都在反复地向大家解释,不是在抢物资而是在抢运力。

 

“我们能做的实在太有限了,我们会尽力。”

 

而社群里面经常充满了对七鲜的感谢之情,小区里面的居民都恨不得在解封后,用直接充值来支持这家在疫情中坚持营业的超市。

 

几位经常和居民打交道的工作人员,也成了“顶流”一般的存在,因货品丰富和秒杀速度获封北外滩“李佳琦”。

 

 

群里面的大家对这家超市一直表达感谢

 

 

就好像李佳琦一样,一个能够正常运营的超市,背后有大批看不到的物流人员和仓储人员在工作。

 

接下一份订单,并不是拣货送出送达这么简单。多年来,零售业的冷链与供应端的建立在此次疫情中起到了救急作用,大公司拥有多个大仓,能够做到在疫情封控中灵活调仓。

 

这个城市曾经被无数毛细血管支撑着得以持续运行,而现在每个孤独的小区都需要一个供给站,才能够一直维持。

 

我们都不知道上海这次的疫情还会如何延续。

 

居家的时间在不停转动,在疫情的催化下人们已经回到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底部,心里最关心的只有身体健康及睡眠,和能填饱五腑的粮食蔬菜。

 

家曾经讨论过在这个年头,在上海,会不会再有文字层面的“挨饿”出现?但现实是,我们心理上的安全感只会根据冰箱填满的面积来计算。

 

好几次,在抢到菜的时候,我连用了十年的付款密码都输错了两次,看到订单隔天送到的时候才算踏实睡了个好觉,至少未来的一周不用发愁。

 

这座城市想要复苏,一个超市自然是杯水车薪,但正是这一个个的小小的据点在保障周围居民的生活,好像点点繁星,疗愈我们的日常,抚恤上海人的胃与精神。

 

2022年上映的《爱情神话》里,马伊琍坐在上海小弄堂略显陈旧的窗边喝酒,背景音乐唱道:你应该知道。我们如此孤单。

 

4个月后,困在孤岛中的我们也有了大把的时间去抬头看看窗外只有飞鸟划过的天空。还好,身边的七鲜店也没放弃我们。

 

4月12号,上海的新增数量第一次出现下降,但愿这是我们所有人的拐点。

 

 

 

 

 

  04   

尾声

 

 

店长宣雯从04年毕业以来就一直从事零售业,从基础员工,到独立店店长,这次的情况也是她第一次遇到。

 

她没有办法计算自己一天一共要处理多少件事情。按她的说法,一天要面对无数个“怎么办?”,她只隐约记得好像是三月刚开始的时候休息了一天。

 

经常有人打电话来问能不能在团购里加上牛奶,他们中的多数都会补一句“家里有孩子”。

 

“每次接到这样的电话我都会有些分神,我自己家里也有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我儿子今年五年级,正好处在小升初阶段。说不记挂是假的,但顾不上,凌晨闲下来的空档最记挂家人和孩子。不过还好家里有我先生,我负责管店里的事,他负责管家里的事。”

 

和我聊天的时候宣雯一直语速很快,她对我说见谅,白天的时间实在很宝贵,自己是店长,电话必须随时保持通畅。

 

“我们其实顾不上让别人知道自己做了多少事情,我在零售行业工作了将近20年,这段时间,是让我觉得最有意义的时刻。”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3.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4.本站转载文章仅作行业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cccrea_service@shopmall.org.cn),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文章
  • 用「文化」唤醒消费者时间价值

    用「文化」唤醒消费者时间价值

  • 上海遭遇买菜荒,社区团购又活了?

    上海遭遇买菜荒,社区团购又活了?

  • 上海实体店主:持久战和心里话

    上海实体店主:持久战和心里话

  • 上海沃尔玛超市开设关爱购物专场

    上海沃尔玛超市开设关爱购物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