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瑞虹天地太阳宫(下文简称:太阳宫)正式开业,补完瑞虹天地片区商业最后一块大版图,关于该项目开业后的评述以及动态进展,可点击标题下方标签跳转阅读。在《瑞虹天地太阳宫 | 7个“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一文的末尾,我曾写到:
瑞虹天地月亮湾要顺势抓住太阳宫的客流溢出,继续打磨其独特调性。从目前情况看,2016年底开启试营业的月亮湾也正值5周年大调整时间点,相信项目团队在忙好太阳宫之后,就可以更为精准地开启月亮湾的调整工作,这也是该片区商业未来的关注点。
在太阳宫良性发展了一周年、成为我日常前往频次最高的商业项目后,是时候也来聊一下在此大环境下瑞虹天地月亮湾(下文简称:月亮湾)的最新动态以及未来展望了。
作为瑞安为片区打造的太阳宫、月亮湾、星星堂、瑞虹坊商业配套集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去年太阳宫开业前,月亮湾一直扮演着主导角色——为片区消费者带来零售、餐饮、娱乐等多维度体验,甚至作为商业项目引入LIVE HOUSE业态的先驱者,吸引到了更广域的爱好者前来,而专注于“儿童成长中心”的星星堂以及“家门口的生活驿站”瑞虹坊则充当“僚机”作为配搭。
当一站式综合体太阳宫正式开业后,瑞虹天地原有商业格局平衡势必发生变化,其承载的商业内容、盒子型购物中心的结构形态,无疑成为区域消费的最佳选择之一,且在定位内容上与星星堂、瑞虹坊依旧能保持适当错位,月亮湾面临的挑战在于原本的轴心角色稍有偏移,且需要结合集团旗下各项目的定位、内容差异来进行合理的业态规划及配比,这也使得月亮湾的差异化调整和未来展望要比普通单体项目更有看点和思考。下文我们以“温故而知新”的方式来展开详述。
2017年正式开业的月亮湾可不是“低年级新生”,在长期经营过程中,相信不论是业内同行还是普通消费者都或多或少能感知到该项目的优劣势。
近年多元化商业结构、绿植等元素在商业中的运用等各种话题频出,但如果你带着这些看点来市调或者回味月亮湾,会发现这个5年前开业的街区型开放式商业体,其设计、环境、氛围、品质等放到当今语境来看依旧属于上海市场最高水平之一。
同时项目在开业初期就建立了比较鲜明的差异化特色,摩登天空、TZ HOUSE等一系列品牌的引入,在尚未有“夜经济”风潮的当时就以体现出先锋感。
当然街区型商业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客观问题我们也无需规避,这也是整个瑞虹天地片区C位变相让位给太阳宫的原因。
另一方面,太阳宫携手几百个新品牌涌入片区,消费者行为习惯的变化,势必也会对月亮湾的业态和品牌选择产生影响。例如优衣库、Apple授权专营店·i:Dea、小米之家这类相对独立的主流成熟品牌继续保留;adidas这类核心运动品牌则迁移至了太阳宫与NIKE等形成氛围;由于消费者习惯的变化,位于LG的G-Super让位从而有助于开启该楼层未来的整体重塑;更具体验感的一见图书馆替换与西西弗书店稍有重叠的言几又等。
这些“变”或“不变”均发生在太阳宫开业后,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月亮湾未来调整的策略方向——需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同时避免和太阳宫产生过多定位及内容上的重叠。而在近期调整中,解决方案已稍有端倪。主要可以归为四个关键词:年轻感、多元化体验、昼夜搭配、目的性消费,分别指代不同的维度。下文一一来聊。
这是绝大多数商业项目趋之若鹜的标签,“如何打造年轻力”亦或是“如何吸引年轻客群”等是行业内长期探讨的话题。
虽然我们经常能看到各种理论说辞,但事实上光说无用,最终商业还是得靠商业内容本身来解决问题,如同我经常举的极其浅显的例子,你只要放个滑滑梯,大概率就有会娃拖着家长来玩。
因此商业项目是否能吸引到年轻客群获得年轻力,更多还是看引入的业态、商户是否具有这一特性。
如果把这一命题给到太阳宫,显然只能成为项目的组成部分之一,毕竟一个大型盒子型、还拥有两栋写字楼的商业项目,必然要服务到全客层;考虑到瑞虹坊更偏近距离社区用户、星星堂更偏家庭亲子的目的性消费,月亮湾似乎成为了瑞虹天地主打年轻力的不二之选。
当然商业项目也不是为了年轻化而刻意喊口号,之所以月亮湾未来有望打造“年轻感”标签,一方面是由于其目前的角色急需挖掘出细分定位标签,而非在“全客层”层面与太阳宫模糊边界;另一方面项目目前所呈现出来的部分业态商户调整,也印证了这一方向。
作为街区型商业项目,月亮湾的结构所营造出的环境和心境都更为松弛,因此有助于在纯购物消费之余的体验层面进行深挖,也是项目未来调整在业态方面的侧重点。
上文提到在太阳宫引入西西弗书店后,月亮湾的言几又并不意外地撤出,但后者并未完全放弃文化业态(LIVE HOUSE音乐体验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而是引入了在细分市场颇具好评的一见图书馆。
品牌继承原言几又的位置,鉴于主营阅读以及会员制社群运营,虽然也是以图书为载体的文化业态,但与传统书店是截然不同的消费体验,很难想象一见这类品牌进驻到太阳宫——品牌早先开业的另一家门店选址于保利·时光里,是类似的开放式商业体,因此在主客观各种条件和诉求下,从言几又转为一见可视为月亮湾调性微调的缩影。
开业伊始的摩登天空等音乐、演出主题品牌以及去年引入的开心麻花《疯狂理发店》也均是佐证,近期则有硬核喜剧全新开业,这类年轻人偏爱的娱乐业态传统模式下只能在剧院等专业场馆中获得体验,如今越来越多地进驻到大型购物中心,而对于瑞虹天地而言,月亮湾比盒子型商场拥有更松弛、更契合的场地及环境条件。
异曲同工的还有位于顶层的洛克公园,更为开放的环境、屋顶空间的利用和运营,是有别于室内健身更为本真的运动体验。
近年涌现出来的例如密室、VR射击、陆冲滑板等受年轻人偏爱且尚未进驻到太阳宫的业态,未来若能进驻月亮湾势必会带来更为多元的选择,让有不同爱好的年轻人在这个开放空间内找到目的地。
对于受自然环境影响更深的开放式商业项目而言,昼夜差异的感知也更明显。白昼是经营的基本盘,所有的项目都会更聚焦在日间的消费,也正因为如此,为了挖掘增量才会反向让“夜经济”兴起,从个别项目的特色属性,升格为了近年商业市场大力发展的“标配”体验,不论何种形态的商业体,均竭尽所能延迟营业时间、发挥夜间消费潜能,当然也是契合年轻客群的偏好之选。
上文说到月亮湾的音乐演出业态早已具有夜经济属性,只是在太阳宫未开启之时,前者需要考虑到更多家庭客等多元化大众消费群体,因此在经营导向方面反而会更摇摆。
如今太阳宫是大众消费更普遍的选择,月亮湾自然可以更好地“放飞自我”,理应在夜经济上尽可能挖掘市场潜力,做得尽可能彻底,除了音乐演出等娱乐体验外,核心业态之一餐饮商户的选择将会成为此轮调整的重要胜负手。
“野性”的公路商店近期开业,这个几乎代表年轻人生活方式的标志性品牌能进驻到主流商业项目,想必也是更为看重月亮湾的街区式特性、整体氛围以及之后的调整方向。
近日刚开业的驻·ZUNE Glamping Bar具有类似的标签,且加入了时下最为热门的露营元素,值得一提的是,与项目同期开业的modern farmer具有异曲同工的调性,由此可见能够营造自然场景感的品牌是与月亮湾整体氛围更契合的。
至此项目主打夜经济餐饮的品牌已包括有AUGURS BBQ & live house、付小姐在成都、好柏世精酿啤酒、湊湊、三个蒙古大叔、醉邻秘小酒馆、虾侬一跳、公路商店、驻·ZUNE Glamping Bar等等,足以形成多样化的选择以及集群。
阅读、运动、餐饮、演出……这些业态体验理论上在时间上不冲突,形成错位,足以达成很多商业项目所期望的“全天候消费理念”。但在我看来,如果是类似太阳宫这样的大型一站式综合体,其本身就具备全天候属性,并不需要重复阐述;而对于月亮湾目前的状态以及未来特性而言,主打细分市场后,实现全天候或者说不同业态的连带消费及体验就显得尤为关键。
主旨——目的性消费
上述年轻化、体验感、夜经济等调整侧重点,大多具有目的性消费特性,这是商业评述中出镜率很高的词汇,对于单体项目而言,会主要用于例如高楼层、冷区等位置,业态方面则会更偏向于影院、美容美颜等娱乐体验业态。
如果把瑞虹天地看做一个整体,那太阳宫如同主力店,相对而言月亮湾、星星堂则在目的性消费的权重上需要有意识地加强——体量不大且定位细分的星星堂一直以来具有“强目的性”特性,月亮湾虽为街区商业,但并非地处核心商圈具备大体量自然客流,因此“慕名而来”或许理应成为消费动因。
商业是长期发展的,也许未来关于上文提及的定位、业态、理念都会再次发生变化,但打造“目的性消费”这一核心主旨理论上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也是本文的立论所在。从月亮湾的现状来看,近期陆续引入的品牌已具针对性,且尽可能在发挥其街区特性以及环境优势。
1、优化街区的业态配比和品牌构成,毕竟很多品牌是开业初期引入,并未考量到太阳宫以及自身定位调整等因素。公路商店是标杆,希望未来有更多类似品牌能够扎堆。
2、商场LG内场空间在不具备街区特殊性的情况下,可能需要有具备主题性的内容进行重塑,在与太阳宫无缝衔接之余,也能找到自身的细分切入点。
如果说去年太阳宫开业初期,对于月亮湾的未来发展更多是好奇,那现今温故而知新后,我们能更明确地感知到月亮湾的调整方向,之后可持“验证”心态一起来看这个很多同行都很喜欢的项目能否践行这一策略,成为上海市场不可多得的街区商业范本。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