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随着新消费受到投资者青睐后,线下咖啡市场的战火越来越激烈。中国这个正在迈向亿万级的咖啡市场,更多新进入者来到这个赛道,企图分一杯羹。
此前,RQ就已经报道过了德克士母公司顶新国际推出的新品牌贝瑞咖啡,该品牌目前打法较为稳健,在上海已经开出了29家门店。
近日,我们又从好伙伴彼山设计的公众号(点击此处跳转原文)获悉,如家酒店的母公司首旅如家集团也推出的自有咖啡品牌「如咖啡」,品牌首店也已投入运营了一段时间,凭借对“酒店空间与咖啡场景结合”议题的好奇,我们前往其位于集团总部大楼的首家如咖啡门店,进行一次初探。
项目选址于首旅如家在上海的总部办公室,旁边就是集团旗下中高端商旅酒店代表和颐至尊酒店。
其所处的漕宝路区域还未有商圈形成,业态比较复杂混合,周边的同类型咖啡馆也比较少,当然,如果在这样一个区域,又是在大本营之下,去“试跑”一个新品牌的运营模式,这样的做法是相对比较安全的。
空间设计确实是如咖啡门店的一大亮点。结合彼山的推送内容,我们了解到,设计团队采用了盒子中的盒子的操作方式,与街道保持距离的同时又创造出单层外墙表皮做不到的丰富空间层次。
这样做的好处是,当人们从嘈杂无序的外部环境走进来时,能一下子感受到氛围的转变,从无序到有序,从喧闹到稳定与宁静,从而感受到这个周边环境相对隔绝的“盒子”给人创造出的温度与质感。
整体色调选用了红色+红砖头的自然色,温暖厚重、热情洋溢,会带给人舒适感,没有冷冰冰的距离感。
出于空间使用场景大部分为商务办公和开会的考量,空间特别强调“私密性”,在这样一个不算大的空间内,设计师将其拆分为三个不同体验感觉的”区域空间“,会有种走进房中房的感觉。
△ 最深处的靠墙座位,能看到窗外天色变化 | 图片:丁猫
往左边走,你会明显感到这是一个插入的盒体,构成了内部空间的主体,但它也不是封闭的,反而墙上设置了很多门洞,增加了与其它空间的交流感。
内部的区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除了入口之外,是被完全围合的,因此在建筑内私密度最高,可组织小型头脑风暴会,也能做团队线下工作坊,长桌的功能在这里也被使用得淋漓尽致,非常适合创意脑们随意发挥。
△ 最里面相当封闭的空间 | 图片:菡萏
此外,我观察到了几个细节,整个空间内既有电视机又有投屏墙,考虑了两个视角的同时播放;
两侧的长条形休息座位,下面都配有电源插头与USB充电头,且下方有条形灯带,让整个空间明亮又有活泼感。
据店内伙伴介绍,这里除了开放给顾客作为安静的办公空间,也常成为如家员工的会议室。
为了保证咖啡的品质,如咖啡与少山咖啡合作。后者负责从员工培训到咖啡烘焙与制作一系列事物,提供16种以上单品咖啡供如咖啡店内客人选择。如家将线上线下点单体验相结合,支持扫码点单店内取用,顾客还可以在如咖啡小程序内自选搭配,系统会自动记录方便下次一键购买。
△ 如咖啡小程序
这里多说两句,少山也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上海本土精品咖啡品牌,今年也迈入了品牌的第十年。从其目前市场合作案例来看,少山很擅长与空间类合作方联合,除了如咖啡之外,他还分别与声音小镇(世茂店),以及位于法租界的 Shouter 家居馆合作,将自己的咖啡服务模块嵌入在空间内, 为空间提供更专业、有品质的咖啡服务。
当然,如咖啡的存在和拓展一定是建立于既有的酒店物业之上,它不会脱离于酒店单独拓展。设计方彼山认为,如咖啡将以“模块插入”的形式直接与酒店空间结合,呈现形式将更多的是酒店内的独立吧台或店中店。这样的方式让如咖啡可以根据场地实际条件来实现与酒店的灵活搭配,而且对内能更直接地触达住客,对外也能吸引非入住客群。
筹备中的如咖啡夫子庙店,以一个独立吧台的形式出现在酒店大堂,但同时设计了透明的窗口,在外部也能很清晰地看到,对来往人流也有吸引作用。
当然,酒店+咖啡的跨界组合形式,在业内并不罕见。酒店的行业标杆 Ace Hotel,就在其多家酒店中引入了美国知名的小众精品咖啡品牌 Stumptown。Ace Hotel 纽约店在2009年开业之初就明确了“成为当地人城市客厅”的理念,不仅配置咖啡厅,更是引入花店、酒吧、工作台等功能与设施,将酒店大堂真正的变成了当地人的文化空间。
在国内,亚朵酒店也一直在尝试类似的概念拓展。其于今年推出的子品牌 Z Hotel,也运用了类似的理念,将客厅打开,同时通过运营思路调整,接入社群联合,试图同时用硬件和软件的服务,让自己与社区融为一体。
相较于Z Hotel 更偏社区生活的做法,如咖啡目前的设计考量则更偏商务场景,这无形之间也体现了不同酒店品牌之间的定位差异。
酒店集团“跨界”做咖啡品牌,相信其绝对优势不是在于咖啡研发,所以,如咖啡选择与少山这样懂空间的咖啡品牌联合,不失为一次聪明的策略。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未来如家的咖啡布局,也想通过利用咖啡提高酒店空间坪效,并为中高端酒店提供附加值服务。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