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进入重庆杨家坪商圈14年的大洋百货结束了最后一天营业,正式停止经营。
大洋百货于9月30日发出的闭店公告表示,由于电商的高速发展以及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实体店消费持续低迷,此外重庆大洋还同时面临主要经营成本始终高企的严峻挑战,虽经公司多途径努力寻求解决方案,但仍未能改善经营之困境。
据《2021-2022年中国百货零售业发展报告》显示,从2017年到2021年,中国百货业的增长呈逐年下降趋势,2020年出现了9.8%的负增长,相比于超市、便利店、专业店等其他业态,增长率最低。直到2021年才有所缓和,全年增长11.7%。
百货行业貌似已进入了“寒冰期”,大量承载一代人记忆的百货商店接连闭店后退市,让不少人感叹“百货时代结束了”。
传统百货商业衰落原因
在重庆大洋百货闭店公告中,将无法经营下去的原因归结为“电商的高速发展以及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不过,有行业人士表示,传统百货生存空间被挤压早已不是一个新话题,疫情只是一个导火索。
一方面,老百货巨头们起家较早,不少巨头在城市发展初期便开疆拓土,而随着城市的变迁,商业中心不断迁移,百货原有的地理优势逐渐消失。
另一方面,百货普遍采用“联营模式”,坐等品牌入驻,划一个位置扣多少个点收费,商品不用管,风险不用担,轻松坐地收钱。然而此种操作模式在当下短板明显,没有商业抓手,对商品、价格均没有掌控权。
此外,传统百货商场最大的劣势还得是规模小、设施陈旧、业态老化。随着大型、多元的购物中心的风靡,传统百货商场的设备设施和空间环境在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面前,显得捉襟见肘。
传统百货商业该如何转型升级?
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老百货商场是否注定只有停运闭店的命运?事实上,这些年通过转型升级重获新生的百货也不少。下面我们从几个典型的案例,一起探讨下传统百货商业该如何通过转型升级坚守商圈。
南京新百:集团化、多主业转型
南京新百诞生于1952年,前身是“中国百货公司新街口门市部”,至今已经历了70年风风雨雨,堪称是南京几代人的记忆。
20世纪80年代,迎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南京新百乘势扩建改造,并于1993年10月18日在上交所挂牌交易,成为南京第一家上市公司,跻身中国十大百货商店之列。
1997年9月19日二期营业楼开业迎宾
2014年4月,南京新百以约4.5亿英镑的价格收购了老牌英国百货公司House of Fraser 89%的股份。被南京新百收购后,House of Fraser随即以“东方福莱德”之名进驻新街口商圈,并借由House of Fraser自有品牌、买手品牌的资源优势,与南京当地熟知的联营品牌结合,实现业态互补,推动传统百货转型发展。
2018年,南京新百在百货门店全新打造国际美妆馆,吸引许多国际一、二线美妆品牌入驻。同年启动会员数字化项目,之后中心店又上线了微商城“新百购”,进一步助力新百中心店数字化转型。
2021年,南京新百中心店更是完成了自1997年以来工程量最大、最复杂的改造焕新工程,覆盖中心店负二层到八层、共计2.8万平方米。
调整涉及负一层整体改造、垂直动线改造和水平动线改造,焕新工程涉调面积达1.7万平方,涉调柜位399个,占总柜位612个的65.2%。从建筑结构、动线设计、品类布局、品牌升级四个方面作出全方位、多角度的彻底变革。
调整后的新百楼层指南
在品牌引入上,新百中心店也积极推陈出新,以品牌首店、网红店、独家店为突破口,于负一楼美食广场引入43家美食商铺,其中包括32家首店,推动百货业态的全面转型。
经过改造后的负一楼竣工营业后不久,便实现客流量及租金收益大幅增长。
南京新百从传统百货一步步走向现代百货,通过“并购整合”的方式,从单一门店、单主业向集团化、多主业转型。
上海第一百货:成为城市商业的新标杆
坐落于中华第一街南京路的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是建国后的第一家国有百货零售企业。这个南京路上的标杆大商场,曾是当时全国百货公司之首,创下中国百货公司单日和年接待顾客数量最多的记录,无比风光。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在各种新商业冲击下,上海第一百货同样遭遇缺乏竞争力的困境。2017年6月,第一百货闭店升级,与一旁的东方商厦“合体”,经历了497天的改造,全新的“第一百货商业中心”重新营业。
完成改造的第一百货,在外观上首先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六合路上、两栋大楼之间玻璃顶棚成为独特记忆点。
新的第一百货商业中心,总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全新规划了八大主题区。其中,A馆(原市百一店)和B馆(原一百商城)设置了“大戏院、梧桐、弄堂、夜上海”四大主题。
C馆,也就是原东方商厦南东店,有“都市前沿、潮货颜仓、探索发现、慢生活”四大主题,成为城市时尚潮流新地标。
第一百货还对店内近七成的品牌进行了更新,引入了众多国内外潮牌,包括卡地亚、Lamer、CPB、YSL等品牌。还有一大批上海首店、中国首店入驻
通过改造升级后的第一百货,业态分布为品质购物、餐饮体验、年轻族群乐活,更加符合当下消费者的多元需求;运用主题场景打造内部空间,还延续了老品牌的文化底蕴,成为城市商业的新标杆。
结 语
总的来看,老百货想要通过转型“自救”,需要抓住四个要点:
商品力依旧是核心。零售业是百货的“标签”特质,因此不管如何调改升级都需要将品牌合作、品牌更新、品牌拓展作为重点;
场景力不容忽视。线下实体体验是与线上零售的差异化“武器”,空间改造往往是效果最明显的“更新”,可运用的手段也是灵活的,创新消费场景,带给年轻消费者更丰富的、沉浸式体验,是改造升级的关键;
数字化是必要手段。重视线上商城、数据分析、营销引流等数字化建设,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和智能化;
会员消费的经营思路。从之前的渠道思维转向用户思维,私域流量已成为存量市场争夺关注度的共识。
在一定条件下,传统百货商业并非只有退出市场这一条路。但实事求是的说,地理位置和背后的经营者对老百货的“重生”,起着关键的作用。
最后不得不提到一个反例: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1号的天桥百货,2019年至今已历经6次法拍,仍未寻到“接盘侠”。曾经作为北京商业领域“东西天地”四大商场之一,繁华盛景可以想象。如今,从中国商业第一股到退出零售领域,走上拍卖之路,没落也许只是棋差一着。
文章图片及素材来源:观潮新消费/赢商网/长沙晚报/深圳商报/文汇报/南京新百官微/观点网/爱历史/派沃商业设计研究院/网络,内容仅做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侵删。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