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购物中心越来越庞大,越来越注重功能化的时代,购物中心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对于建筑空间容量的扩大,在租金的贡献层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但同时也普遍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弊端,导致地下空间发挥出的价值平平。
那么,有着巨大潜力和优势的购物中心地下商业空间,如何做出新“高度”?其发展变化又有哪些趋势呢?
“底层”正在成为价值高地
01
购物中心地下商业空间如何做出“新高度”?
02
目前,国内地下商业普遍存在者不可忽视的痛点,但优秀的地下商业仍然可以从中规避劣势,深入挖掘自身价值。
-
痛点一:定位同质化严重,形成低端商业形象。
大多数现存地下商业项目缺乏产品特色和合理业态规划、定位雷同。整体呈现较为凌乱,形成低端商业形象。
借鉴方案:曼谷 Siam Paragon、 东京银座的Sony Building
曼谷Siam Paragon 的地下商业思路,是用商业的趣味性来强调极致的差异化。
其引入的海洋馆,在购物中心里是引流的强目的型休闲娱乐业态,也是其与周边竞品进行竞争的关键。
位于东京银座的Sony Building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是索尼集团在东京的总部,随着城市建设和索尼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张,这座“电子产品制造商索尼”的展示大楼开始改建。
2017年Sony Building被逐层拆除后,将原大楼的地下四层及地上部分,设计成一座绿地公园,取名——Sony Park。
旨在为人们提供互动的新体验,让大家在繁杂的都市生活中感受到一抹绿色,还能兼顾娱乐购物。
项目地下四层涵盖了科技、品牌展览、艺术、文创、Livehouse 等多个功能区。
地下一层:潮人粉丝打卡地。
其中,日本潮人大佬藤原浩和荒木信雄联合打造的 THE CONVENI「便利店」,吸引着潮人打卡。
地下二层:艺术空间。
与地下一层不同的是,这里没有任何店铺,一半艺术画廊,另一半则是还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快闪场地。
用多样的形式去探索空间的可能性,吸引人们到来。
地下三层是索尼的黑科技的聚集地。
Xperia Touch 投影桌游、搭载Pscamera、智能机器人,GT赛车模拟器,Sony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都可以来体验一把。
地下四层:开放式Livehouse。
Sony Park在地下四层设立的Live区域,每周五都会邀请不同的表演者演出。它的存在,让一些不常来银座的人,通过音乐和艺术,与这个区域产生联系。
Ginza Sony Park无疑是对公共空间的全新探索,它是自然空间,是商业空间,也是文化空间。
-
痛点二:空间环境限制
地下商业的空间、光线、气味等空间环境不佳,空间可达性及人流动线不好,容易引起消费者的负面心理情绪,对地下商业的接受度低。
借鉴方案:曼谷 Megabangna
半开放的下沉式设计重点解决地下空间的物理问题,增加一种人流导入方式,同时消解人们在地下的游逛压抑感,较大限度地突破了地下商业的客观条件限制。
Megabangna 在其内部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态圈”,自然景观使之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山谷”。
其外部的下沉广场直通B1层,地下空间实际上处于半开放状态,加之玻璃穹顶使自然光完全摄入,其地下空间不仅没有封闭感,反而有置身户外的感觉。
-
痛点三:地下商业空间与地上空间环境的协调不足
大多数地下商业在一定程度上还没达到与整个项目融合成为一体,同时如果在环境设计时处理不当,不但不能为项目增加亮点,反倒会破坏原有的统一。
借鉴方案:长春吾悦“时光引擎”
我们在上面说过,下沉式广场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将消费者“导”入到商场内部空间,为此有些购物中心打造了地下主题商业街,通过主题延伸户外,吸引人流。
长春吾悦广场特色的原创主题街区——时光引擎。同时拥有“汽车工业”和“电影产业”两大标志性文化元素,让这里成为炙手可热的打卡圣地。
除了2.2万平方米的主题街区,室内有多条楼梯、自动扶梯与商场内部衔接,同时还与一个下沉式广场连通室外空间。
此项目的下沉广场虽然规模不大,但将主题延伸到了户外,同样通过主题元素造景,达成了整体空间的统一性和趣味性。
墙面上的立体F1赛道,流动的灯光,充满动感,宛若一辆赛车从天而降,驶入地下主题商街,渲染出可传递的赛场上的欢乐氛围,引导消费者进入。
地下商业空间趋势
03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虽然面临着诸多痛点,优秀的地下商业仍然可以从中规避劣势,深入挖掘自身价值,成为深受消费者欢迎的项目。
那么,地下商业具体该如何提升自身价值?
“会呼吸”的地下空间
采光和通风往往是地下空间设计中的关键,从游逛体验方面讲,为解决人在封闭空间中的压抑感问题,以下沉广场为优势,结合采光、绿植等,将地下空间的劣势全部去除。
对于没有下沉广场的物业来说,这一思路同样值得借鉴:即地下空间户外化。在硬件方面通过打造自然景观、加入更多自然“呼吸”式的营造和人文细节,弱化人对封闭空间的感受。
差异化
差异化是购物中心地下空间可以发展起来的关键。
在一些大面积死的地下角位置规划“主题街区”,以及设置主题展览、布置文化街区等,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参观。
但需要注意的是:主题街区应该是加分项,但绝不是摆放几个艺术小品就能吸引人流,将“死角”做成“主题死角”。
而要结合品牌业态等打造归属感的“场景故事”,符合购物中心基本的气质格调才是最合适的。
但同时也不能过于强调设计和装修的主题性,让游逛商业变成“美陈参观”,反而不利于内容的持续打造。
因此从引流角度看,情景和内容的结合应该更加被注重,将设计主导变为情景主导,围绕商业内容进行。
商业优化配置
国外有的购物中心将首店集群放置在地下,本质是将商业领域的潮流话题向地下空间填充。地下空间对引流的需要十分强烈,而首店的吸引力足够强烈。
国内商业体也有类似做法,如国内商业领域逐渐重视的“夜经济”。如把夜间开放的餐饮街区放置在地下,发挥其强引流作用。
写在最后
04
纵观以上深受消费者喜爱的购物中心地下商业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好的地下商业,无一不在挖掘空间价值、规避空间缺陷和解决地下商业引流难的痛点。
地下空间的成功的案例也无不在证明,地下空间虽然存在一些天然的自身空间劣势,但作为“增量空间”,如果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未来定会成为商业价值高地。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