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始终是实体商业绕不开的话题。我们通过第12篇《Future Space》内容,试图回顾过去二十年,中国实体书店的发展情况。
一方面,它是城市精神文化的标志,几乎已是每座购物中心、商业街区的标配,另一方面,尽管有政府的扶持、地产的优惠、资本的帮助,书店仍逃不开“经营问题”,背后还有更为叹息的问题:人们都已不再看书。
FUTURE SPACE
012
中国实体书店20年
档案库
推荐语:
电商的降维打击、复合式书店升级潮、疫情闭店...这20年间,书店行业经历的比我们想象中要跌宕得多。
01
2000-2013年:
电商的降维打击
这里承载着上海80/90后的回忆:开学前必定要来此采购一批教辅书、暑假的避暑圣地、盘腿坐在地上看一下午的书;逛完七层楼的上海书城还不够,要把福州路上的外文书店、百新文具店、三联书店都逛一圈,再心满意足地回家。
△ 上海书城一楼
△ 来源:聚元资本
02
2014-2017年:
书店黄金三年
对实体书店来说,2014年是行业复苏的关键节点。
在这一年,中国实体书店的图书销量和销售额终于高于电商,比去年同比增长了3.26%。不仅是中国市场,就连美国实体书店情况也有上涨,销量同比增加2.4%。而在2012年和2013年,实体书店整体还处于负增长。
一些书店品牌抓住了政策红利,在几年间跟着商业地产布局,迅速在全国铺开,成为今天年轻人广为熟知的书店品牌。
2006年,成都出现了一个新的书店品牌,叫今日阅读,在2006年至2012年间,今日阅读的布局只停留在成都、重庆、昆明等城市。
2013年,创始人但捷对现有品牌进行升级,成立了全新书店品牌,“言几又”,并于次年在北京中关村开出非西南地区的首家书店。2015年,以“设计”为品牌卖点的言几又,获得2600万元的A轮融资。
② 西西弗书店
西西弗书店英伦风的空间设计一直为用户称赞。但其实已有27岁了,首家店于1993年成立于贵州遵义,之后十年时间里,它同样一直在西南地区发展。
③ 方所
如果说言几又和西西弗书店以量取胜。那方所的优势在于“精”。
2011年,方所在广州太古汇开出了首家店,更广为人知的,还是在2015其与成都远洋太古里的合作。目前全国门店4家,上海首家店将于今年在陆家嘴开业。
④ 钟书阁
钟书阁是从上海走出来的书店品牌,它诞生于2014年4月,上海松江的泰晤士小镇,曾被评为“上海最美书店”。2016年,钟书阁进驻上海芮欧百货,此店也是其首个市中心门店。目前,钟书阁在全国12家门店,其中,上海4家。
书店形态“蜕变”
2. 高颜值的空间设计
3. 体验式消费
新型书店都更复合,咖啡+书+文创产品已经只是标配了。书店转型背后的助推者来自复合型书店的鼻祖——诚品书店。
在苏州诚品,你可以看到它的陈列是根据品类来区分的。在美食区,除了有各地风味的食品,居然还有锅具出售,当然,这里也摆放着生活方式有关的书籍。
2015年至2017年,“最美书店”频频在媒体出现。其中,空间颜值提升的,不只民营书店,还有新华书店这样的国营企业。
△ 昔日根正苗红的形象
△ 新华书店的新门头@港汇店
这家老牌书店的升级岂止在招牌。2017年开业的上海三联书店宁波分店由意大利大师kokai的工作室操盘,这家3层楼的书店已成为宁波和义大道上的标志性建筑。
△ 三联书店外观@宁波
与购物中心一样,除了外观升级之外,书店的空间内部开始更注重“以人为本”的细节设计。新型书店的店内让人舒服的地方在于:你可以随时随地坐下来阅读,可能会有一个如图书馆式的阅读区,灯光舒适、桌椅是适合阅读写字的高度。
高颜值+复合式+体验式,这三点成了新一代实体书店升级的公式。
如此调整的背后,是用户对消费需求的提升,当空间场所不只是买东西,空间方通过细节向用户传递的体验成了它在运营层面上的壁垒。
和购物中心强绑定
从上述几家书店,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性,书店的拓展与商业地产、购物中心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北上广深及新一线城市,你很难看到新开业的商场,里面是没有书店的。我有时候会开玩笑说,书店已经成了一个“for地产”的生意。
对购物中心来说,和书店的强绑定有不少“隐形”益处。
首先,书店作为“文化”属性极强的业态,辅助强调了商场生活方式和社交中心的功能标签;
在这样的情况下,同时购物中心租金给他们非常低,有些书店的租金成本仅是总成本10%以下,甚至是免租。
不得不说,2014年至2017年,的确是新一代实体书店的“黄金时期”。
2017年,实体书店再次实现了2.33%的增长,这其中在实体书店中占绝大多数的民营书店发挥了重要作用。西西弗、言几又、钟书阁、方所等品牌民营实体书店进入大众视野,其连锁经营势头猛增。
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说,线下实体书店的春天又来了。
03
2018-2019年:
表面繁荣,暗藏危机
2018年,伴随着阿里巴巴“新零售”的故事,实体书店在这一年的关键词是:智慧书店。
天猫与在五角场的志达书店合作,开出了首家天猫无人书店,又凭借空间颜值,志达书店获得了巨大的媒体曝光。
△ 志达书店
可惜,“无人书店”、“智慧书店”的噱头有余,离真正落地到普及似乎还有很长路要走,再到去年,我们已鲜有看到智慧书店的讨论。
同样的,在经历了3年“大跃进”,新一代实体书店慢慢呈现出新的问题,快速拓展之后,瓶颈期也开始出现。
△ 来源:《2019年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
问题1:品牌同质化问题初现
上文提到,新一代书店的集体蜕变有三点:复合式零售、空间设计、体验式消费。从消费端来看,选书的大类目差不多,在文创区,选品和供应商也类似,也有咖啡馆、阅读区。当所有书店都往这个方向去迈进时,书店品牌之间的差异点,似乎越来越小。
问题2:书店越开越多,但需求未同步上升
当家门口已有一两个可以提供基本需求的书店,你还会特意跑去其他区域逛其他店吗?
一个健康的市场,应该始终保持供需平衡,而目前来看,实体书店供给量不断提升,但需求量(不只是进店人流,还有销量)却并没有同步扩大。
△ 来源:《2019年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
问题3:门店运营力后劲不足
当品牌迅速扩张后,同期运营团队是否有同步跟上?曾有部分购物中心的同事说,与书店的合作并没有想象中这么顺心,前期给予了足够丰厚的租金让利,希望书店为商场带来更多有价值的流量、优质的活动内容、以及持续的话题讨论。
但到合作后期,发现并不是所有书店都“给力”。
然而,以上这些问题都不是致命的。书店之所以会卖不出书,不是因为它被电商替代,而是中国人越来越少看书了。中国人越来越忙,在已经很少的休息时间里,各类游戏、视频节目、直播已瓜分了大半,国人根本没时间、没耐心去看完一本书。
一方面,政府、房地产需要书店,要拓展书店;另一方面,消费者普遍没有意愿买书,这让书店的身份很尴尬。
据开卷数据,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达894亿,继续保持增长,同比增长11.3%,其中,网店继续高速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为24.7%,码洋规模达573亿元。而实体书店则是负增长,同比下降6.69%,码洋规模为321亿元。
2019上半年图书零售市场同比上升10.82%,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但其中,实体店仍然呈负增长态势,同比下降11.72%。
到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将书店行业再次打回“解放前”。
04
2020年:再次“入冬”
2020年,对实体书店行业来说,是最意想不到。
长达两个月的闭门防疫,九成实体书店暂停营业,四成书店预计上半年收入将下降50%以上。
于是,我们看到了单向空间发出求救信,并和薇娅合作;看到了南京先锋书店发起了众筹、多个独立书店联合起来,齐上直播;多家媒体为实体书店发声,呼吁关注实体书店的发展。
书店还在尝试更快捷的渠道和消费场景。4月,北京72家实体书店陆续上线美团外卖平台,只是评价好坏参半。
当月,已确认在上海和杭州两地开店的日本茑屋书店,再次宣布入驻成都,同时,该品牌正式宣布了将在中国开设1100家店。
茑屋入华的启示:
基本能判定,茑屋书店的经营策略会与大部分国内书店完全不同。事实上,茑屋其实并不只是名义上的书店,它的盈利有20%来自图书音像等产品销售,80%来自特许经营业务。
茑屋书店背后的集团CCC,本质上是一家拥有大数据的轻资产策划公司,其核心优势有三点:生活提案力、策划力、大数据。
△ 点击回看《Future Space》茑屋书店篇
尽管目前市面上已有的信息并不多,但相信茑屋来华后的业务模式基本仍然走的是“轻资产”的内容策划服务,将核心技术和策划能力赋能于合作方(空间运营商、书店等)。当门店越开越多,它的数据就会越积越多。
诚品,辉煌不再:
和茑屋的高调相比,早于它5年进入内地市场的诚品,显得有些落寞。5月31日闭店的敦南店并不是诚品在今年唯一关的一家店。据媒体报道,上半年诚品已关闭四家店,下半年,这个数字仍然会增长。
而诚品内地市场仅有的两家店——苏州金鸡湖店、深圳万象城店,同样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其中,深圳店已确认将会撤场的消息。
在2015年,诚品苏州店强势开业,风头一时无俩。但这样的高热度只维持了几年。
没有抓住国内商业地产发展红利,墨守成规的管理,过于保守的经营策略,缺乏本土化的传播沟通,都是让它落后的原因。而同时,国内的书店越开越多,原本的顾客、游客被大量分流,人们在找不到什么理由特地去一次诚品打卡。
当品牌提供的产品服务不再稀缺,它便慢慢不再需要。
05
未知的未来:
书店行业需再升级
诚品逐渐低沉,其他书店转型只求活下去,而茑屋在这时宣布高调入局……好在,目前实体商业已在复苏,上海实体商业流量已恢复到同比的六到七成,书店人流亦有恢复。
经过百日的疫情停业,书店仍需要集体去思考这些问题:
-
如何让顾客进店,并产生消费?如何提供咖啡阅读之外的体验服务?
-
书店的运营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是否可以有更好的模型?
-
除了茑屋书店所倡导的生活提案力,书店还能给消费者创造什么更多价值?
行业在未来是否能集体探索出一套全新的生态系统,这种有标准化、社会化、各司其职的“行业大分工”,可以使得行业形成更具有效率的产业链,也更有机会盈利。
这是我所期待的。
小结:
希望书店能“活得”更好
这是今年我的第一篇5000字长文,基于这几年对书店话题的观察、理解、期盼。
“书店”始终是让人叹气的话题,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间喜欢的书店,但同时,几乎没人能帮助它脱离当前的困境。
回首过去20年,书店没有被电商打倒,没有被疫情击垮;如何让书店“涅槃重生”,而不是一桩“苦”生意,这不能只靠书店行业单打独斗,靠的是社会的协同。
无论如何,我相信,书店之于城市、都市人核心的价值都不会变:精神文化的港湾,城市文明的象征。
纵使时代日新月异,书店都不会离开我们。
之所以会有写这篇文章的想法,也得益于近期我收到播客节目《贝望录》的邀请,和主理人Bessie、主持人Jennie一同探讨了书店当前的发展,此文部分内容,也与播客里谈到的话题有类似,如您对播客或者书店话题感兴趣,欢迎点击下方收听。
《贝望录》于2019年荣获苹果播客「年度精选播客」及「年度最受欢迎新播客」。可在微信公众号「贝望录+」、苹果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喜马拉雅FM及泛用型客户端收听,也可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