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科书式的商业案例,文和友模式为餐饮、文化产业化以及商业综合体运营开创了新模式。本文以此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同行带来相关启发。
01
跨界创新:打造美食界的“迪士尼”
网上有个段子:“长沙房价为什么上不去?因为钱都拿去吃了”。
湘江将长沙文化划分东西两部分,河西是以岳麓书院为首的书院文化,河东则是以“吃”为代表的市井文化,文和友正是在这样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
10年前,文和友创始人文宾在长沙坡子街摆摊开始创业。次年,文宾与合伙人开了一家仅10㎡文和友老长沙油炸社。出人意料的是,生意好到从“街头排到了街尾”。
▲文和友龙虾馆夜晚生意景象
店越做越大的同时,文和友跨界的想法也越来越强烈,打造中国美食界的“迪士尼”并不是一句空话。2015年,文和友重新定位为“文化公司”,而“非餐饮公司”。彼时,文和友还只是个“地方性知名品牌”,真正使其成为“超级网红”的,是超级文和友的诞生。
2018年5月,文和友携手唐人神斥资1亿元在长沙打造“文和友海信广场店”,以龙虾品类切入,全速进军“夜场经济”。近5000㎡的龙虾馆横跨7个楼层,让食客瞬间回到80年代老长沙街头巷尾热闹哄哄的场景。自此,文和友名声鹊起,一举奠定江湖地位。
开业以来,每天的进客流量达到1万多人次,日均翻台率8.5次。对于仅能承载3000桌的门店而言已是负荷运作,导致客人排队时间过长、人员流失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基于此,2019年文和友便开始对海信广场文和友店进行扩建改造,再投资2个亿,面积增至2万㎡,成立“超级文和友”,打造多重复合业态。一来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维度、更立体的消费感受,二来也降低了排队等待的无聊感,通过文化输出将过载的流量变现。
02
复合业态组合
构建的餐饮+商业地产模式
7层老楼内入驻人家近100户,商铺20余间,重新构建了即将消失的80年代长沙老社区的景象。
超级文和友可以说是用巨大的室内空间构造了一个户外世界,而里面除了餐饮业态,还有照相馆、录像厅、理发师、电游室、歌舞厅、批发店、五金店、婚姻介绍所等业态。
超级文和友是一个“超级平台”,通过专门挖掘地域民间小吃,并结合潮流文化,文和友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艺术”模式。
除了文和友自有品牌,文和友老长沙油炸社、文和友龙虾馆、文和友大香肠、文和友臭豆腐、胡嗲单车烧烤、MMCH外,文和友还走遍每一个街头巷尾,引进新美食,同时也寻找消失或即将消失的美食。
超级文和友的布局逻辑与商业地产类似,很好地创造了一个可以“逛”的空间,大大增加了探索感和停留时间,也就带来了更多的消费,与其“文化综合体”的定位十分契合。
超级文和友的商业逻辑分为两种,一种与大型商场类似,没有租金和物业费,通过店铺收益分成;另外一部分店铺则收取一定的租金和物业费。
文和友通过这种方式,将各种各样、蕴含故事的街头商户聚集在一起。对于文和友来说,这是与当地市井文化的共生,而对于商户而言则是一次可观的名利双收机会。
03
超级文和友的模式是否可复制
世上没有完美的模式,对于超级文和友也是一样,模式的可复制性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
空降广州的“超级文和友”就遇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在钢筋水泥的天河CBD,它像极了一只从远古穿越而来的怪兽,沿袭了长沙店的风格,市井的气息和复古的风貌与周边林立的高楼形成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反差。有人认为它是城市里的一股清流,但更多老市民则把它当作了城市的“毒瘤”,严重拉低了大城市广州的档次。
尽管首日开业,排位数就超过了2500桌,但仍然有很多本地市民对“超级文和友”广州店“嗤之以鼻”,“文化入侵”的冲击让老广东们的内心感到不适,他们认为无论是矮脚楼还是旧灯箱,这些8090的怀旧风貌,本来就是本土文化的一部分。
这样看来,“超级文和友”仅凭长沙市井的文化特色,想要一跃成为中国餐饮界的“迪士尼”,这一切还为时过早。即便文化商业综合体迎合客户需求,融入更多本地餐饮和本地文化特色,客户往往会因为自身习惯,更为保险地选择自己熟悉的消费场景。
门庭若市的打卡长队背后,需要的是长期的口碑支撑,能否融合出受众更广的文化理念,开发出更多为自身赋能的新生产品线,在一定层面上,决定了“超级文和友”这匹黑马能够跑多远。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