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运营

报复性消费,会是2020商场销售“第一春”吗?

字号+ 作者:新商业SHOW 来源:新商业SHOW 2020-03-11 我要评论

综合行业数据来看,受疫情的影响,消费者对线下的消费有所控制但需求并没有减少,其他类别的消费需求甚至会随着疫情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加。

 

疫情期间被压抑的消费需求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推迟举办婚礼、学生停课不能上培训班,无法出门喝奶茶、吃火锅、唱KTV、外出旅游等等。

这些压抑许久的需求能否得到释放呢?大家真的会选择报复性消费吗?

综合行业数据来看,受疫情的影响,消费者对线下的消费有所控制但需求并没有减少,其他类别的消费需求甚至会随着疫情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加。以下为您整理的相关行业观点:  

消费主力依旧,呈现谨慎消费特征

在网络调研的相关问卷调查群体中,70%左右主体人群的年龄画像为18-35岁,且以女性消费者为主,其线下消费频率较高,半数人线下消费频次在一周一次以上。 

对于“疫情结束后是否会立刻去购物中心购物”和“是否会冲动消费”两个问题的回答,答案基本比例持平,61.54%的受访者会冲动消费,而疫情结束后需观望再消费的比较占到50%,说明受访者的消费观念较为谨慎理性,未出现过于偏激的极端消费行为。  

扛过黎明,疫情后的春天

疫情隔离期间,小家电“疫”外走红;而疫情结束之后,餐饮、电影院、KTV、健身房等休闲娱乐业态甚至汽车消费将迎来短暂消费爆发。

  

人们消费习惯受实际需求、价格高低、个人收入等众多因素影响,数据表明疫情结束后,务实理性的消费习惯会降低“报复性消费”的出现概率。

通过对购物中心营销活动的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65.38%的受访者会参与自己感兴趣的营销活动,进行合理消费,而期待的营销活动多集中在折扣促销层面,也有少数受访者关注IP展览类活动。

积压性消费还是报复性消费?

以汽车消费为例,汽车的消费排在了耐用消费品消费欲望前列。此次疫情引发了居民对于公共出行安全的思考,这对于居民首次购车需求会产生新的刺激点;另一方面,疫情延误了大批原有购车计划人群的购车时间,疫情结束后将带来迟滞消费的集中释放。

或许疫情结束后会迎来一波短暂的“报复性消费”,这个概念可以理解为人们的消费需求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压抑之后的释放与反弹,而并非毫无理智真正意义上的报复性消费。

根据《淘宝经济暖报》一周内的数据显示,近期在吃、穿、用三个维度上,疫情初期囤积物资的现象正在变少,购物内容明显变得更加丰富。
从“吃”上来看,“宅家”的热度正慢慢消退。淘宝上的商品热搜关键词中,宅家三大美食:方便面、自热小火锅、面包的搜索量均出现下降,并且一次性直降13%。同时,随着人们陆续复工,汉堡薯条、奶茶等休闲食品重新回到白领们的“菜单”中。

从“用”上来看,人们不再只执着于抢口罩、囤消毒用品,而是分出精力购买更丰富的产品,包括美妆产品、厨房小家电、平板电脑以及儿童玩具等等。各种变美产品开始脱销,热门品牌口红的涨幅普遍都在3倍到7倍之间。

从“穿戴”上来看,人们对其用心程度并不亚于“脸面”。结束“宅生活”,换下陪伴了一整个春节的家居服,大家开始转向选购服装等时尚产品。淘宝上,风衣的成交金额较上个月环比提高4倍。同时,手表眼镜、珠宝饰品也都有明显增长,不少女性消费者开始悄悄把包包和高级珠宝放进购物车。

行业未来依然可期

 

“危”中有机,加上一系列宏观政策对受困产业施以正向刺激,也会为市场经济快速回温提供强大助力。

 

对企业来说,当前阶段既需要加强企业韧性,稳住阵脚,又需要修炼内功,提升业务效率,以妥善应对未来消费反弹带来的需求激增。

 

疫情无疑是突如其来的“黑天鹅”,它不仅使春节假期这个稳固的消费高峰跌至冰点;更使商业的生产、运输、零售等各个环节陷入无限期的停滞;不仅如此,它还给消费者信心狠狠锤上了一拳。

 

与其说这是洗牌的力量,不如说更像是要掀起牌桌。

 
宏观经济下,就业、收入、物价、利率等等因素都影响着每个人的消费欲望,基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和收入有了快速的提高,整体的消费信心自然高涨,而现实需要面对的,是疫情对消费信心的冲击。

 

 

从消费者层面来看,人们保持着谨慎乐观的态度,等待疫情的结束,去满足自己各类的消费需求,我们不能指望“报复性消费”的出现能够挽救市场的寒冬局面,但消费者的热情能够帮助行业重新树立市场的信心。

 

如果会迎来消费爆发局面,根据消费者消费行为调查结果,实际各个行业情况也会不一样,例如餐饮业态、休闲娱乐业态,甚至是教育培训业态都会有明显的消费反弹情况出现。

 

至于这些“报复性消费”何时出现,规模如何,影响范围如何无法定论。

 

另一方面,为迎接大批消费者到店消费,购物中心能否做好万全准备,借此次消费热潮缓解运营压力,是否会推出消费者感兴趣的营销活动激发新的消费活力,也是大家所期待的。

 

庞大的商业市场不会就此萎缩,相信会有新兴企业迅速填补上空缺出来的市场份额,很多行业格局、商业模式都将受到冲击迎来改变,而这些领域或许是下一波增长的机会。


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平台仅作分享,版权归原作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3.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4.本站转载文章仅作行业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cccrea_service@shopmall.org.cn),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文章
  • 深圳“红山6979”,会是第二个“欢乐海岸”吗?

    深圳“红山6979”,会是第二个“欢乐海岸”吗?

  • 商业观察 | 引导消费的公园式购物中心如何打造

    商业观察 | 引导消费的公园式购物中心如何打造

  • 体验式购物中心如何进行消费层次的定位

    体验式购物中心如何进行消费层次的定位

  • 营造消费新场景,商业如何靠跨界「圈粉」?

    营造消费新场景,商业如何靠跨界「圈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