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水上森林,还是街心绿地,城市中大量的公园绿地,是不少都市人闲暇之余首选的放松地。特别是疫情下健康、绿色生活方式的愈受青睐,公园绿地构建了都市人亲近自然难得的“绿色时光”。随着上海中山公园、鲁迅公园,北京庆丰公园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公园陆续打开围墙,尝试将公园生态资源、服务设施与周边街区、市区、商业融合共享,打造无边界的城市休闲空间,“公园+商业”成为备受关注的商业形态。
区别于传统的街区商业,公园商业以情景式、体验式、带入式消费为特色,一方面满足了消费者对自然的体验,另一方面商业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纽带,可以延长消费者在空间内的停留时间,丰富消费动线。但同时,公共设施的产权和运营权如何协同,公共服务功能与商业功能如何平衡,项目定位及空间规划如何与周边竞品形成错位,都是公园商业发展中需要面临的挑战。
日本,作为都市空间极其稀缺的国家,城市排布紧凑,土地使用紧张。加之经济的高速发展,存在新旧设施共存情况,城市空间的更新成为重要命题。特别是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举办,更对新型的公园商业改造提出了迫切需求。是公园里的购物中心,还是可以购物休闲的公园,看看日本如何解答这个问题。
宫下公园 疫情后开业的公园商业代表
宫下公园的打造策略
宫下公园在保留原有户外公园功能的基础上,通过链接商业、酒店等多业态服务,成为东京都内闹市区一道鲜见的风景。
市井与高奢的交融
外展(高奢)与内街(居酒屋)的巧妙连接
涩谷是东京最具时尚个性特征的街区之一,RAYARD MIYASHITA PARK在商场结构布局上也尽可能贴合区域特色。由于建筑整体呈狭长形态,南侧靠近人流较大的涩谷车站,北侧靠近时尚品牌林立的原宿车站。RAYARD商场也分成南北两大区域。北区是开放式区域,以高端奢侈品牌为主,GUCCI、BALENCIAGA、PRADA等奢侈品牌进驻。
▲ 涉谷横丁,图片源于网络
成熟客群与年轻客群的交融
▲ LOUIS VUITTON门店,图片源于网络
▲ KITH门店,图片源于网络
▲ 天狼院咖啡厅,图片源于网络
公园商业,不仅仅是配套,足够的品牌延展度,是让商业持久运营的基础。一方面,顶级连锁品牌也对于选址有更加开放的思维,甚至可以为了独特空间做定制化打造;另一方面,新一代消费者对于在什么空间做什么事情,没有严格的边界限制,此刻,不是需求决定供给,而是谁能够提供创新空间的业态供给,谁就抓住和引领了需求。
PPP模式,不同功能的融合
▲ 宫下公园内景,图片源于网络
空中森林,不仅仅是绿化
品牌限定联名,“最潮”的星巴克
位于宫下公园屋顶的“星巴克MIYASHITA PARK店”,是开设在东京都内的第五座公园型咖啡店。由日本著名设计师藤原浩设计,这是继表参道B-SIDE店之后,他为星巴克在日本设计的第二家门店,被称为最潮的星巴克门店。由于咖啡馆位于四层屋顶,是唯一一家占地面积较大的店铺,藤原浩将它比作在无休止高速公路中的加油站,因此门店采用加油站式的简约风格。箱形结构建筑采用全开玻璃门,并加入绿色地板和铁丝网围栏等元素,与公园景致相融合相得益彰。
▲ 星巴克门店,图片源于网络
▲ 联名T恤,图片源于网络
都市人的理想生活体验地
涩谷作为日本现代流行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涩谷站前的全向交叉路口绿灯时同时通过的行人最多达3000人,被称为世界最繁忙的十字路口。而在市中心商业区罕见的公共空间内,宫下公园保留了长300米的绿地公园,并通过拱形装饰元素让绿植自由向上攀爬,营造绿意盎然的自然氛围。
▲ 300米屋顶绿地,图片源于网络
延续运动,回归公园本身
改造前,宫下公园就一直是滑板爱好者和潮流运动爱好者的宝地。改造后的宫下公园并未摈弃原有的运动属性,而是增设了沙滩排球,原有的足球场、攀岩区、滑板区也延续、升级在现有空间内。约1000㎡的草坪广场、服务中心、多功能沙场地等多种运动场所让休闲和运动各得其乐。还会针对青少年组织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
▲ 滑板区,图片源于网络
公共性,是公园商业的自然基因,打造都市人的理想生活,是把公园和商业二者融合的契机;也是与传统购物中心及纯粹的公园绿地的差异化之所在。疫情恰好带来了这样的新机遇。
Jane Jacobs在半个世纪前曾指出,“正是人与人活动及生活场所相互交织的过程,使城市获得了活力。”
公园商业,不是公园+商业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围绕人的需求,打破空间边界,重构人与自然、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规划者,突破原有思维模式,重新思考什么样的空间能留住消费者,什么样的消费场景能激发更加自由舒适、自然而然发生的消费行为,才能真正打造都市人的理想生活样板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