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下空间”几乎是所有大型城市都会面临的问题,这些被抬高的、体量巨大的高架设施在城市中投下了长长的阴影,也带来了空间昏暗、封闭、噪音大等普遍印象。
随着城市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这些灰色空间自身的场所价值和美学价值逐渐显现,经过得当的改造,完全能从中诞生出新的公共空间类型。而关于桥下空间的改造,国际上很多城市,如东京、纽约、多伦多等都已经给出了因地制宜的解答。
相比而言,我国作为桥梁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对于桥下空间更新改造实践的探索进展却比较缓慢。其中,上海作为城市更新走在最前沿的城市,对于桥下空间的改造近年来开始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上海的城市化进程与苏州河密不可分。苏州河沿岸曾是上海的工业带,上世纪90年代以后,工厂搬迁,两岸的建设重点也从生产型空间转变为生活型空间。河上有33座桥梁,这些桥梁的建造年代不同,风格各异,功能也有差别,俨然一座天然的桥梁博物馆。而这些桥和桥下的空间是苏州河沿河廊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完全有潜力成为可停留、可使用的节点空间。
随着上海市“一江一河”总体规划的提出,苏州河整体的规划建设也被提上日程。2018年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发起“行走上海——城市空间微更新计划”之“激活桥下空间”的活动,旨在对有桥荫、有改造条件的跨河桥进行改造,希望能够探索出有效利用空间、激发新的活力、缝合交通阻隔的创新方式。
截止2020年底,苏州河东起江苏北路,西至外环线的11.2公里苏州河健身步道长宁段已全线贯通,其串联起的十处沿线公园绿地,成为了备受居民喜爱的休闲锻炼场所。除了这些滨水空间外,苏州河长宁段10余座饱含历史底蕴的桥梁,也实现了从“灰空间”到“游乐场”的转型,为上海桥下空间的探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糖苏河-凯旋路桥和古北路桥
凯旋路桥和古北路桥这两座横跨苏州河长宁段的天桥下方改造成了“游乐场”。凯旋路桥主打色是柠檬黄,古北路桥主打色为西瓜红,在灰扑扑的高架和市政干道的衬托下,两处桥下空间显得尤为特别。
在凯旋路桥下方曾经杂草丛生、灰尘和杂物堆积的空间,一转眼“变”出了圆弧形的板凳、可活动全身筋骨的健身设施,还有儿童秋千、攀爬架、弹跳板等全套儿童休闲设施,甚至固定的专业棋桌。通往桥面的楼梯也涂上了彩绘,昔日总让人感到“乌糟糟”的通行要道,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城市景观。
古北路桥以红色三角彩钢为元素,创造出一个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
设计师希望通过尺度微小的更新设计,为灰色的城市空间带来一抹亮色,因此此次改造被命名为“糖苏河”,借用“趤马路”(上海话“逛街”)把人们带回旧时一种慢慢走的轻松姿态体验苏州河。让步履匆匆的城市人也能抽空享受慢时光。同时以糖为设计主题,希望空间体验如同糖果一般给人慰藉,让人从糖分中吸取能量再次重新出发。
正式对外开放后,凯旋路、古北路两处桥下空间都将倡导24小时开放,采取一体化维护管理,有专人定期对设施牢固程度、耗损程度、安全性进行检查。目前,两处桥下空间正进行灯光安装,待电力设备接通后,夜间景观灯光将与轻盈明快的空间色彩相呼应,形成居民喜爱、也不影响车辆通行的城市理想空间。
河边地带素有“城市接缝处”之说,为解决这一问题,设计师在这一地带建造了有互动性的篮球公园。公园位于北翟路以北,中环线下匝道的东北方向,人们可以在这里运动、打篮球,或观赏苏州河美景放松、休息。
这处桥下篮球公园能够弥补长宁区室外体育场地的不足,为居民提供一处“刚需”的运动场地。
富有冲击力的“糖果盒子“为桥下空间带来了新的体验方式,使原有的消极空间重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城市动脉-凯旋路桥和古北路桥
“城市脉动”同样是针对这两座桥设计的改造方案,其概念源自川流不息的车流开过桥身发出的富有节奏的声音,仿佛是这个城市的心跳。方案以激活桥下空间为目标,尝试将被打断的空间连接起来。
两座桥的使用者有所差异:凯旋路桥下空间服务社区居民,呈现出近人的社区尺度,而古北路则是更为宽阔的城市尺度。针对不同尺度空间采用半围合或围合的策略,通过格栅、围墙的使用,让消极空间转变为可使用的空间,也放大了对声音的感知,让使用者能感受到城市中的律动。
设计师希望可以从微小的空间入手,使桥下空间与活力点相结合,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令苏州河重焕活力。
糖苏河2.0-古北路桥和祁连山南路桥
同样以色彩和气味建立桥下空间的标识感,但是设计师基于目前凯旋路桥实施的经验,对糖苏河的概念做了提升。在设计概念中保留了桥下停车场作为弹性空间,结合苏州河步道的特征提供服务,并且进一步扩大桥下的服务区域。
古北路桥延续了南岸的红色系,由北向南分别是停车场、司机能量补给站、游乐场地和落客区,结合能量补给站设立了垃圾回收区,桥下与滨水的游乐场地以蜜桃色的秋千作为主题。
祁连山南路桥下空间布局与前者类似,由北向南依次是停车场、补给站、落客区,特别的是由于滨河区域空间充裕,集中设置了有一定规模的健身场地,选择清爽的薄荷绿色作为对该区域内绿化不足的补充。
蓄能行走-古北路桥、祁连山南路桥
这一方案的重点是希望通过铺装易操作、有趣味的发电压电片来改变两座桥下封闭的现状,只有空间的改善与明亮才能提高空间的利用率、改善周边居民的社区生活。
设计依靠蓄能绿道来组织交通流线,磁场作为绿化景观,服务设施收集行走充电,以此带动周边区域,将桥下空间变成对居民更有吸引力的休闲场所。
全民舞台计划-凯旋路桥、威宁路桥
苏州河见证上海发展的历史,而城市发展削弱了人与河滨的关系。设计师在凯旋路桥、威宁路桥下的改造方案以“全民舞台计划”为概念,希望重建人与苏州河的关系,成为大家的舞台。
桥下作为一个穿越性空间,市民感知性较差。方案通过景观小品及装置艺术的介入,运用面、线、点元素进行设计。
威宁路为生活舞台,用连续步道串联通行,两侧设置活力点设置便民服务,沿道路两侧设计风力发电灯柱,既起到围合作用,也为桥下空间提供照明。
凯旋路设计一个派对亭提供休闲娱乐场所,让每个人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活动与归属感。
都市农场+摄影创意基地+框架游乐园-威宁路桥、内环高架桥和凯旋路桥
该方案将威宁路桥打造成“都市农场”,通过钢架和植物放置,将消极空间转变为社区居民共用的公共空间,吸引人们在此休憩、交流,形成种植交换的场所。
内环高架桥周边有办公、住区和创意园区,因此设计师将其设计成一个富有创意的日常交往空间。方案置入一个围合的“街拍空间”,在场地内部设计穿越路径,方便人群进入场地进行摄影、交流等活动。
凯旋路桥以框架为设计元素,结合跑道排布并设置多元功能。框架上的LED灯会伴随轻轨运行而变化,形成趣味的空间体验。
把桥下空间改造升级,就像针灸疗法,通过点位疏通、循序渐进,从而实现城市整体品质的提升。当建设用地面临天花板,苏州河桥下空间的这类微更新就是城市存量资产盘活的新思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